本报讯 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各级政府历来重视工业园区经济发展。尤其是当前上海正全力打响“上海制造”品牌,工业园区在其中扮演的作用至关重要。然而,左右着工业园区发展优劣的产业工人队伍却因园区基础设施,尤其是教育设施的缺失而不够稳定。“一旦职工子女到了上学的年龄还无法在当地入学,他们便会随之离开,‘开学季’成了‘离职季’”。今年,中国工会十七大代表,松江区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陈军康带来了提案《关于完善工业园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议》,以上海和松江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提出了三项建议,着力破解这一难题。
产业工人队伍的稳定,一要靠事业留人,二要靠感情留人。加强园区社会性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教育设施的建设,与切实增强园区职工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助力产业结构升级,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息息相关。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2014年发布了工业园区数量,上海市共有93个工业园区。然而,工业园区无论是土地性质,还是营业范围,都被严格限定为企业生产经营场所,其行政体系设置和街镇设置也截然不同,因此工业园区在学校、医院、活动中心等建设方面都存在较大限制。“比如上海松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区内的大型企业富士康、达丰电脑、正泰电器等均有数千甚至上万名职工,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外来务工人员,企业不得不考虑职工在居住、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刚性需求。”陈军康说。
据陈军康介绍,现实的情况是,园区并未建立配套的学校,很多居住在园区的职工,由于居住地、户籍等方面的规定,其子女无法正常入校,职工子女就学难成为突出问题,也间接或直接导致了“开学季”成为“离职季”。
陈军康表示,虽然近年来上海市总工会提出鼓励企业开办幼托班、亲子工作室等办法,但由于承办主体在企业,场地、费用、人员管理,尤其是安全责任等诸多方面的问题给企业带来较大压力,实行起来往往遭遇“肠梗阻”,且并未涉及义务教育阶段,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职工子女就学难的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陈军康提出了三项建议,尝试以政策引领和社会力量的结合,破解园区职工子女上学难题。其一,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园区办学政策。建议全国总工会要会同国家有关部门对园区办学加强政策研究,既要破除园区非地方政府属性的局限性,又要破除园区用地性质的局限性,协助清除制约园区教育发展的政策障碍。
其二,筑巢引凤,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入部分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品牌学校进入园区,鼓励大、中型企业和民间资本进入教育事业领域,形成不同投资和举办主体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大幅提升园区教育的供给能力,基本形成资源充足、优质高效、开放共享的工业园区教育格局。
其三,提质增效,加强服务监督职责。要用好用足党政及社会各方赋予的资源手段,努力发挥工会和职工群众在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中的重要作用,配合相关部门充分发挥监督职责,细化工作举措,开展针对性业务指导,全力支持工业园区教育设施建得起、办得好、管得活、用得实。(劳动报特派记者 张锐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