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题材还没拍够
是枝裕和年轻时想当个小说家,后来觉得自己无法成为靠写小说吃饭的人,就把目标换成了写剧本。加盟TV MAN UION制作公司后,他去中国台湾采访杨德昌和侯孝贤,拍摄纪录片《当电影映照时代:侯孝贤和杨德昌》时,“侯孝贤说自己的理想是希望帮助亚洲的年轻导演超越国境界限进行电影创作,我深受感动,决心回到日本成为导演。”
是枝裕和表示,其实自己一直以来都想做的是剧情片,二十六七岁时做过电视剧,是一个五十多人的剧组。他觉得自己太年轻还不足以把握,后来偶然有机会做了电视纪录片,剧组只有三四个人就可以完成,做完之后感觉收获很多。“因为这种人数少的形式对我来说比较合适,而且通过这种拍摄有新的发现,这个过程对我来说是非常有刺激性的,所以那个时候我就在想,做一些这样的纪录片可能对以后做剧情片有帮助。”
由于是枝裕和曾拍摄了8年电视专题纪录片,因此他电影中的“社会性”成为其一大标签,也成为其电影特色。是枝裕和最擅长在温情和美好的背后揭露伤感与残酷的真相,《小偷家族》句句在质问家庭和亲情的定义,锐利如刀。所谓“小偷家族”,偷的不止是能填饱肚子的食物,没有血缘关系的亲情更是一种能够让灵魂产生幸福错觉的情感羁绊。导演一手搭建了“小偷家族”,也一手“毁灭”了这个家庭。家人之间的爱有千千万万种表达方式,但无论是带着善还是沾染了恶,所要传达的都是人性中最基本的“人情”。电影既敏感捕捉家族成员人性的善,又冷静审视社会的恶,既温情又冷酷,既琐屑又简练,其背后所折射的现实更能发人深省。
虽然以前人们常把是枝裕和与小津安二郎比较,但是,是枝裕和说其实在拍摄的时候不会考虑自己的风格。“比如有台风的时候,我不是去拍摄台风,而是拍摄台风过去后的海边会有什么东西,或是台风到来之前的人物状态,这是我比较喜欢的。”
家庭题材拍了很多,但是对是枝裕和来说,这个题材还远未拍够:“我觉得有很多主题还没拍,以前我没有结婚,也没有孩子,所以完全是以儿子的视角拍了这样的家庭。后来我的父母都去世了,我也当父亲了,这个时候的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所以到了60岁依然去拍家庭题材的话,角度会有所变化。”
而对于自己的高产,是枝裕和说其实他脑海里一直会有三个左右关于新片的想法在同时“运转”。“它们处于不同阶段,所以我不是一部拍完之后再从零开始,但如果这个量再增多的话可能就不行了。但我的年龄不小了,体力也不行了,以后可能不会有这么快的速度。”
(文/本报记者 张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