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柏林2月25日电(新华社记者田颖 张远) “应当用更加国际化的电影语言呈现更加核心的中国叙事。”携新作《一直游到海水变蓝》来柏林参加第7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特别展映单元的中国导演贾樟柯日前对新华社记者说。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是贾樟柯时隔十年再次创作的纪录片。该片追忆了已故作家马烽,并通过贾平凹、余华、梁鸿三位作家对个人生活及记忆的讲述,反映中国人的真实生活。贾樟柯希望借由这部纪录片谈论过去到现在的乡村经验,片中选取的作家具有乡村和小城镇经验。
贾樟柯认为,对于导演和艺术家来说,要建构自己结实的自我世界,才能面对和迎接飞速变化的外在环境。
“我拍电影是立足在个人生活经验之上,我是山西人,我拍的电影基本上都以山西为背景。因为有地方经验,在面对世界的时候,才能衡量世界的差异性、多元化和变与不变。”
“另一方面,也不能故步自封。对于生活的理解总是在于接触更多新事物、新文化,不同文化之间产生对话关系,反过来也加深我们对自身环境、中国环境和家乡环境的启发。”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通过几代作家的讲述带出中国当代历史,含有中国社会独特信息,需要具有一定历史知识储备才能完全理解,然而影片在电影节展映时观众接受度高,中途离场率极低。
“对于国际观众能否理解的问题,我不太担心。”贾樟柯说,电影是独特的艺术,文化有差异,但是大的主题,作家讲述的生活状态、场景环境都能被理解。“讲好中国故事需要大胆……我们总是衡量国际观众能不能理解太过于中国地方性的东西,但是不能因为这个顾虑就回避中国的核心叙事。”
在贾樟柯看来,运用国际化的电影语言讲述中国故事十分重要。“一开始交往的时候肯定会选取一些没有障碍,文化差异小的东西,但是中国开放已经40年,我们应该努力用更加国际化的电影语言呈现更加核心的中国叙事。”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穿插着几位作家的作品片段,由街头巷尾的普通人朗诵出来。这样的安排又有着怎样的用意?贾樟柯说:“我们希望展现一些作家笔下很短的片段,让读者知道这个作家曾经产生过什么样的情感和思想。”
贾樟柯认为,文学可以给人带来光辉,特别是给普通人以光辉,所以在影片中安排普通人来朗诵文学片段。“当普通人朗读这些文学诗句的时候,文学赋予了人们一种尊严。”
在一个信息碎片化、娱乐化的现实中,影片重提严肃文学和严肃阅读。对于如何培养公众阅读和观看习惯,贾樟柯说,国内电影节、文化节、文学分享会等活动越来越多,需要更加频繁多元的文化活动,来进行公众阅读和观看习惯的培养。
“不建议宏观地鼓励人们阅读,而是通过频繁的文化活动让观众有机会接触到这些东西,感受到独特的美感和其中的快乐。用很多实际行动,让人们阅读严肃文学,观看相对严肃的现实主义电影。” 贾樟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