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羊年春晚:压力蛮大 也蛮拼的
2015-02-19 11:47:00 -
为悼念天津爆炸遇难者 央视和多家卫视停播娱乐节目
2015-08-18 08:29:48
虽然,去年中央电视台的纪录片《记住乡愁》第一季播出的时候,我也跟着看了好多,但说实话,那时对这部规模庞大的乡土气息纪录片的真正“韵味”还不明所以,确实不能瞬间理解到位。
关于乡愁,台湾诗人余光中曾有过一首非常著名的小诗,那句“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曾是很多中国人的口占名言,也就是这首小诗,或者又令“乡愁”两字带上了更多的淡淡情伤,更多的文人情怀,所以,这次中央电视台推出这部《记住乡悉》也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文人雅士、士子情怀里对故土家乡的依恋,那仍然是文人气息十足,仍然是淡淡的伤感情怀。
位于海拔1200米的南太行山上的郭亮村,被称为“崖上人家”
让我对“乡愁”这两个字的印象产生颠覆性改变的,是《记住乡愁》第二季第1集《郭亮村》,镜头的主角是河南省一个偏远山村,纪录片的内容是展现四五十年来这个地处大山深处似要被世界遗忘的小山村里发生过的战天斗地也惊天动地的现实故事,一个发生在当代的十三愚公挖山开路的真实事件,故事的主题被定义为“自强不息”;自强不息是《易经》里的一句话,也许那些40多年前开山凿路的郭亮村勇士们根本不知这《易经》所为何物,但他们的所做所为确实又是如此的通天接地,连古贯今,纪录片用非常现代化、非常富质感的镜头语言,讲述了这个发生在1970年代的老故事,也讲述了这段老故事与当下的紧密关系,和因果关联。
它首先是美的,山美,水美,人美,乡土风情美仑美奂,但它更是一股凝聚了不服输、舍不得、放不下的对故土的热爱之情,这让人想起当年发生在远古的愚公与历史上无数位智叟们之间的对话,智叟们总以为既然太行、王屋于前,愚公与他们的子孙何不搬上家当、行李跑到一个更为平坦开阔的地界落户,何必一定要代代挖山,一定要在自家门前开出一条坦途?
乡愁啊,它岂能只用思乡之情一言以概?写在《易经》里的自强不息又岂可只用几分文人激愤一言以概?无论是当年的愚公们,还是现在的郭亮村勇士们,他们思维与行动的落脚点其实从来就不是什么“愁”,从来就是这个“乡”。
郭亮人纯手工打造了壮美的郭亮洞
这个乡,可以是小小的郭亮村,可以是整个太行、王屋山的大山之阴,但它更多的是我们的这个国家,我们这个国家的五千年历史文化,是这个国家五千里历史文化里凝聚起的那4个字:自强不息。纪录片里用巧妙的摄影表现了被打通之后长达2000多米的郭亮洞的全景,我个人觉得那些镜头颇富有哲理的韵味,富有价值观和意识表态的五味杂陈,它们把一片嶙峋巍峨的大石头拍出了强烈的生命感。
也许这只是我个人的感触。
也许这缘于我对这部纪录片里记录下来的故事感触太多罢。
由中央电视台超一流制片团队,超一流摄影团队,以超一流的摄影器材,超一流的编导技术,对郭亮村这宗发生在毛泽东时代的质朴创业故事的吸引力的释放,可以让人一下子从中感知到他们镜头背后的深许用意,一路看下来,更知道,虽然他们的镜头表现的是现实里的山川人物,但纪录下来的却是每个故事里的历史哲思,凡是被镜头捕捉到的小小村落(每季60个,两季120个),都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传续不息的一段文化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