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影评团

评影片《长江图》:越是心灵的 越要细描

2016-10-11 14:17:59  来源:人民日报

  影片《长江图》以航程为经,以男女之间的生命纠缠为纬,以上溯的旅途表现心灵的寻觅。主人公在昏暗的机械舱里读诗,在秋林中徘徊,在石塔中狂乱地奔跑,耳畔涌动着关于罪、神迹、信仰的辩难,似乎处处关乎“心灵”。大量的长镜头和特写、突出的船声与水声、冷暖光影的强对比等形式,也着力强调有别于庸俗现实的诗意。

  影片的独白、对白和画面题诗中更是堆叠着抽象的“大概念”:爱、善良、信仰、理想、存在、命运、修行、顿悟……在较少触及终极关切主题的国产电影中,明示这些概念别有一番新意和深意。然而,创作者的表达用力过猛,其结果导致概念堆砌和符号化,反而遮蔽了意蕴的呈现。王国维用“不隔”与“隔”区分诗之优劣:“池塘生春草”是“不隔”,审美意象直呈当下;“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则是“隔”,其弊病在典故、概念生硬不化,阻滞了意象的生成。这部电影中的“信仰”“顿悟”等概念,理应借由故事情节呈现出来,“化”到故事中。而且这种层次的“大概念”,一部作品也只能承载一二而已。正如一颗恰到好处的宝石可以增益华贵的气质,如果人浑身上下都缀满了生硬搭配的珠宝,那么整体效果就会适得其反。

  该片形式上的一个新颖特点是在画面中题诗,雪中、雨中、风中、雾中的意境营造都让人想起中国古代的山水画。整部作品被设计为一幅描画心灵史的长卷,叙述方式也呼应着古代的卷轴画。中国画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留白,所谓“空白处皆有画意”。影片中也有一些着意为之的“留白”,如主人公对诗的热爱无缘无故,几位女性亦不知其生计来历。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留白都能呈现画意。无墨处的气韵,全靠有墨处的引化。一船之长不顾船家忌讳而把父亲的灵位供在舱中,父子之间曾经经历过什么?他对上游的女子说:“你不需要诗歌,不需要再去经历我所经历的一切。”问题是:不仅剧中女子不知他的经历,观众也并不知道“我所经历的一切”到底包含了什么。为数不多的人物互动情节也暴露出创作者在观念理解上的局限。女子在河滩上对着远去的船影嘶吼:“我放弃修行来等你,你却连见我一面都不敢,你能躲到哪儿去?你没出息!长江是我的。”这里的“修行”恐怕只是一种偏执的精神寄托,无法指向所谓“即生了悟”的心灵解脱。总之,没有故事,思想无从阐明,观众也不会有基于作品的同情和感动。若比之山水画,其佳者,微细处能写实,寥寥数笔状物传神,而全幅则又虚灵,无墨处皆有气韵流动;其下者则相反,细部模糊敷衍,而整体却用力太实,斧凿之迹直露。

  细部不实的缺陷反映着现实感的薄弱。艺术电影并不意味着可以逃离现实。该片则着重强调着诗与现实的疏远。旧保温瓶、黄草纸、斑驳的墙皮都泛着诗意的光芒,而岸边的高楼是僵硬冰冷的遥远的他者。手下伙计的微信聊天算是罕有的当代事物,其轻佻无聊的对话则被作为诗在现实中的反面对照。这些反差固然凸显着诗的不俗,但另一方面也让理想和追求无法“落地”,无法真正地滋养人生。“隔”也是当前大众文化里的一种现象——正如网络流行语所说,眼前都是苟且,诗意总在远方。因为“隔”,人但见一尊塑像,便忙膜拜;乍闻片言只语,就感动涕零。若能在细节中见至理,以平常语传深情,方为“不隔”。

  总之,《长江图》将现实的景物、事件作为精神空间的外化,体现了个体心灵对于存在意义的不懈追寻。这是一个有意义的突破。其不足在于理想与现实的割裂,以及反映在创作中的符号化和破碎化。创作者还需更深入地理解文化核心观念的内涵,并将之化入到耐人寻味的故事和饱满的人物形象中。

  电影《长江图》上映后引发截然不同的评价,我们在刊发《耀眼的诗和黯淡的诗意》(9月23日)一文后,再次刊发文章,就影片的艺术探索展开争鸣。

编辑:卢云

相关阅读

精彩图库

优势栏目

  • 娱乐杂谈

    中工娱乐杂谈:戏曲,总有一种美不经意间惊到你

  • 娱乐杂谈

    中工娱乐杂谈:国际电影节遇冷,中国电影怎么了?

  • 娱乐杂谈

    中工娱乐杂谈:由《小别离》热播说开去

  • 娱乐杂谈

    中工娱乐杂谈:娱乐圈怎一个“撕”字了得

  • 娱乐杂谈

    中工娱乐杂谈:“烂片”祸首 明星天价片酬怎么就刹不住?

首发策划

新闻排行

新闻日历

新闻日历
中国领先的主流娱乐门户、原生娱乐资讯首发平台 中工网旗下品牌  合作垂询:(010)84151709  Copyright © 2008-2017 by ent.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