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大国工匠-正文
顾健:一个钳工的工匠精神
//www.workercn.cn2016-05-04来源: 新华日报
分享到:更多

  23年,顾健手中的钳具换了一批又一批,维修的机器更新了一茬又一茬,他也从一个普通钳工,成长为无锡柴油机厂高级专家。

  “1993年刚进厂时,师傅教的第一件事就是练好基本功。”顾健说,年轻时都想偷懒,正好厂里刚进了一批电动工具,又快又省力,大家抢着用,然后被师傅批评,教育要练好基本功。

  铲镄、研磨、修配……这些基本功,都是在日复一日的维修中长进。顾健记得,曾经有次抢修,他和师傅两天一夜没合眼。泡在车间、沉浸在机器的世界里,顾健如鱼得水,从给师傅打下手,到承担难度较大的模具、夹具、检具的装配和修理,他一步步成长。

  “每天满脑子都是图纸,躺着也盘算图纸。”顾健说,学一门手艺,就得学好。2005年,顾健主动要求从普通技工组调入精修组。“不学习就会被淘汰,我想给自己一个机会。”如今数控机床越来越多,很多零件基本上一次成型,能够达到标准,不过也有些零件距离要求还差一点点。比如数控机床上常见的电主轴,维修一直是难点。买新的电主轴需要100多万元,委托他人维修也要20多万元,且保质期只有3个月。维修的技术难点在于轴承中间的隔圈,技术上要求隔圈的平面度和平行度要达到2微米,而工厂最好的加工精度也只有4微米,顾健研磨的最高精度是5微米,已是国内顶尖水平。要想把精度提高一倍,其难度可想而知。“完全凭手感,研磨一下,就要检测一次,1分钟检测一次,30多分钟后研磨成功。”他说,稍微有一点误差,就作废了。

  在精修组的9年,顾健逐步完成了从设备的单一维修到全面科学管理的转变,2014年起担任以高级专家和专家为领导、以维修技术员为核心的维修技术组带头人。记者注意到,由于长期使用工具,他的双手手指指纹浅了许多,在打卡时要反复按几次才能成功。

  工作中,顾健与备受推崇的德国技术工人打交道也很多。“确实有很大差距。厂里刚进的设备需要调试,我们给德国人做帮手,拧六角螺丝时他要一个扳手,我们随手就递过去一个活络扳手,老外看了后就放在一边,自己去找死扳手,开口跟螺丝角度一样。虽然两种扳手可以得到同样效果,但死扳手可以更好地保护螺丝的六个角。”顾健说,每一个细节,都值得学习。

  顾健认为,做一个现代工匠,依旧要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制造的产品不仅仅是表面上一致,更要内在高标准。“一个人要通过学习,不断地刷新自己。” 本报记者 赵伟莉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