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大国工匠-正文
张文良:工作中提升 竞赛中超越(图)
//www.workercn.cn2016-05-06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张文良在车间工作。资料照片

  他是全国技术能手,全国青年岗位能手;他曾在众多比赛中摘金,两次闯进“振兴杯”全国青工大赛前三名……张文良,沈阳造币有限公司最年轻的“90后”技师,今年只有25岁。

  初见张文良,他身穿蓝色工作服,阳光、稚嫩,充满朝气。工作认真严谨的张文良,虽少年得志、荣誉在身,仍依旧虚心向老师傅学习技术。“技术精湛、突破创新,是我的最高追求。”

  沈阳造币有限公司主要制造国家统一发行的各类纪念币,造币需要经过切割、印压等环节,若中途出现误差就可能导致停机或产生废币,张文良的工作就是保证流水线高效、准确运转。

  一次,张文良发现生产联动线上包装卷歪斜、碎卷现象比较多。一连几天,他一有空就蹲在传送带前仔细观察。一位师傅对他说,“文良啊,别看了,这联动线是专人论证设计的,那电子探头—气缸—阀门的结构可复杂了,咱们可解决不了。”这话反而点亮了张文良的灵感。“如果用一块不锈钢板取代这个复杂结构,不就不会出现各部位配合不一致的现象了吗?歪卷和碎卷的问题不就解决了吗?”经过精细计算,他设计并制作的有着合适弯曲弧度和安全角度的不锈钢板,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降低了生产成本。

  3年间,张文良取得了几十项技术成果,帮助企业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

  今年初,张文良从维修钳工转变成一名印花机长。仅两个多月,他就完全掌握了印花机操作技巧,并针对印花机因配件老化引起的漏油、掉丝等情况提出改进方案,彻底解决了印花机废品率高的“顽疾”。

  2008年,17岁的张文良离开家乡,到省城学习钳工技术。站立和拿工具的姿势是钳工技艺的基础,起初,张文良和身边同学一样,总觉得姿势很别扭。

  “既选择职业技校,就要学有所成。”张文良直面困难,虚心向老师请教,“您看我这么站对吗?”“怎么站才更合理呢?”张文良还用粉笔在地上记录下站立的脚印,来回练习。

  一次,老师对班里同学的作品进行精度测量,张文良自认为做得不错,但最后测量却发现误差很大。“为什么别人做得出来,我却做不出来?”

  从那以后,张文良抓紧每一分钟汲取知识养分,经常一个人默默复习、演练。渐渐地,张文良脱颖而出。一次偶然机会,张文良参加了第三届全国技工院校学生技能大赛,并获得“雏鹰奖”。

  毕业后,张文良在沈阳职业技术学院的下属工厂做临时工,除了吃饭、睡觉,他把全部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提升技能上。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技能水平突飞猛进。2012年,张文良在第八届“振兴杯”全国青工大赛中夺冠,并荣获当年的“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称号。凭借这份荣耀,张文良成为沈阳造币有限公司特殊招聘的第一名高级青年技术人才。

  张文良出生在辽宁岫岩,从小目睹母亲的辛劳,他立志要让家里人过上好日子。

  “小时候贪玩,学习成绩不理想,考大学希望不大,还不如早点工作给家里减轻负担。”学艺过程中的四处碰壁,让张文良开始反省。“人常说,人生在世要有一技之长,我还是要接受系统的教育。”他先是到岫岩职教中心学习技能,3年后,通过中专升大专的考试,又考上了沈阳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分院。

  “对于一线产业工人而言,追求技术极致是他们努力的方向。”沈阳市团市委宣传部部长佟越说,“技术工人缺乏完整的知识结构,但有很强的实操能力,而这恰恰是他们施展的空间。”

  回想当初的选择,张文良深有感触:“考大学并不是唯一出路,国家发展不仅需要理论性人才,更离不开技能型人才。在产业升级过程中,技术工人可凭借自己的技艺和经验解决创新过程中的很多具体问题。”

  “技术能够改变命运,张文良就是一个典型。”佟越说,东北有完整的工业体系,集聚着大量产业工人,每年举办青工比赛,就是要掀起一股追求精湛技艺的风气,今后还将成立技术联盟,将不同行业的技师集中起来相互交流,培养更多的青年技师。(何  勇  黄福特)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