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大国工匠-正文
“铁裁缝”阙卫平:心中有一把“尺”(图)
//www.workercn.cn2017-01-02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三十五年“零缺陷”,放样工阙卫平成为“传奇”
【身边的大国工匠】“铁裁缝”心中有一把“尺”

(更多精彩,请扫描观看视频)

  2016年12月8日,自称“铁裁缝”的阙卫平摘得了“中华技能大奖”。

  作为兰石集团放样工岗位首席操作师、高级技师,阙卫平可谓荣誉等身:2015年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2011年荣获国务院特殊津贴,2008年荣获“全国技术能手”称号……

  在石化装备制造业中,放样工岗位获“中华技能大奖”殊荣,阙卫平是第一人,由此也被业内称为“中华第一尺”。

  谈起荣誉,他淡然一笑,随之用一个形象的比喻聊起自己的工作:“就好比裁缝量体裁衣,在布料上画线、裁剪,只不过我们面对的是石油、化工重型装备所需的特种钢材,要根据设计要求,在钢板上画线、切割、组对、安装,把钢板、钢管变成千万吨炼油、百万吨化工的‘大国重器’。”

  35年“零缺陷”纪录

  有两样工具,阙卫平从不离身——石笔和卷尺,有三个字常年挂在嘴边——“不能错!”

  裁剪“大国重器”35年,他参与建造了500多台(套)国产化大型石油化工装备,每年画线数万条、放样过千吨,没错画过1毫米、没裁错过一张钢板,成为同业中的“传奇”。

  1981年,经过2年的技校学习,年轻的阙卫平成为兰石集团的一名冷作工,正赶上石化装备国产化、大型化的“追赶期”。

  “画错一条线、裁错一张板,损失就是上百万元。”师傅们的告诫和嘱托,让阙卫平记忆犹新。

  那个时候,大型石化装备所用的耐高温、耐腐蚀、强韧性的特种钢材,都需要专门订单、从国外进口,从谈判、签单,再到远渡重洋运到兰州,短则七八月,长则超过1年。

  从整张、整块的特种钢材,到全套大型炼化装备的诞生,加工制造的第一道工序,就是冷作放料。这项工作也被称为铆工,行业内有“铆工要老,焊工要小”的说法。也有人说,“一年能练出好焊工,但10年却不见得能培养出放料工。”但阙卫平偏偏不信,立志要打破这种传统偏见。

  上班,他跟着老师傅们,找点、画线、连接,尺寸的长短、空间的扭转、角度的变换,全凭脑子想象、计算,靠卷尺和石笔一步步完成;晚上,大量阅读机械制图、材料热处理、冷作工艺学等专业书籍,提升理论知识。

  有时,睡到半夜,突然担心画线不准,跳下床,赶到车间,拿着卷尺认真检查一遍才放心。

  冷作加工的车间里,声音嘈杂,为了能够集中精力让设计图纸上的三维结构,精准落实在平面钢板上,阙卫平常常申请在星期天、在夜深人静后工作。在万籁俱静的时候,石笔在钢板上平稳游走的“沙沙声”,伴随阙卫平一步步成长。

  “用静心,求精心,造精品。”几年时间,阙卫平就在兰石集团职工技术比武中脱颖而出,连续两届获得集团冷作工操作比赛的第一名。从此,他开始挑起“大梁”,加入多项国家重大装备攻关型项目的生产制造团队。

  用“心” 造出“中国之最”

  35年来,阙卫平参与制造过国内第一台加氢反应器、第一台四合一连续重整反应器、首座12000米超深井钻机,这些重型装备曾填补过中国石化工业百余项空白,创造上百项“中国第一”和“中国之最”。

  长年累月画线、放样,将几十厘米厚的特种钢板裁切为成千上万组部件,再看着拼装后的石化装备犹如巍峨的钢铁丛林,这让阙卫平对工作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唯有用“心”才能造出“中国之最”。

  进入厂里5年左右的时间,阙卫平就对传统操作流程有了新想法。当时,为了提高画线准确率,师傅们都会拿铁皮先做个一比一的模型“样板”,但阙卫平觉得画线准确不能依赖“样板”。于是,他开始大胆尝试去掉铁皮“样板”的做法,通过预先的精确计算和放样前互查,让画线达到100%精准。工序一改,人力、物力、工期节省大半。在工友们的眼中,“铁裁缝”也从此成为“巧裁缝”。

  如今,通过精心计算,经他设计的下料方案,板材利用率达到了95%,使宝贵的特种钢材都得到物尽其用,每年因此节约百万元的生产成本。

  阙卫平说:“唯有画好每一条线、放好每一块料,才能确保企业在石化装备制造行业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地位。”

  心中有把不生锈的“尺”

  如今,兰石集团沿着“一带一路”建设中“海陆双拼”的思路,“跳出”兰州老城区,在兰州新区、青岛、新疆建立了3个石化与能源装备制造基地,瞄准15000米超深井钻机、海洋工程、6000马力压裂装备等国际上更为尖端的装备制造技术。

  阙卫平也从兰州来到青岛,成为兰石重装青岛公司冲剪备料车间的一名技术指导。

  35年来,写秃了多少盒石笔、用坏了多少把卷尺,阙卫平自己都说不清,但是身边的工友和徒弟们都知道,在他的心中有一把“尺”永不生锈。

  “国际、国内装备制造技术的发展不会停步,对精确精准的追求也永无止境,以前不出错、今后永远不能错。”这就是阙卫平心中的那把“尺”。

  最近几年,特种钢材不再依赖进口,市场价格也大幅降低。有人说:“现在都用国产特种钢,生产成本降低了,画线、放料不必再像过去那样抠抠搜搜了。”但阙卫平极力反对,“在精益求精不出错的同时,不浪费每一块微小的钢板,是放样工终身的职业追求。”

  随着数控技术、红外线测量技术在生产中的大量应用,一些人认为,放样工虽然有一个会精密计算的“最强大脑”和永不离身的卷尺和石笔,但已经“过时了”。但阙卫平不这样认为,在他看来,数控技术由人来设计、红外测量是由人来操作,决定产品精确、精准的永远是人,“人对工作的态度,决定了产品的成败!”

  成为车间技术指导后,阙卫平所带的徒弟及重点培养的青工有近40人。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他不仅将自己积累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大家,更通过言传身教将对待工作、对待产品的态度传承下去。许多徒弟不论走到哪里,都有着这样一种信念:“简单的事情重复千遍万遍不出错就是专家,从业一生、认真一生才是赢家。”(记者 康劲 通讯员 马玉洁)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