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工匠】
胡胜是一位车床加工工人,是全厂车工中对刀具最精通的人。为了国产预警机核心部件的生产,他使用数控机床必须将加工精度控制在4微米以内,这无疑是极大的挑战。
1微米有多长?它是1毫米的一千分之一,4微米仅是一根蜘蛛丝直径的三分之一。
这台数控机床,极限加工精度是10微米。2012年,胡胜必须用它做出精度为4微米的产品,这几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高级技工 胡胜:是一个要超越自己的任务,非常有乐趣,如果成功了,会有非常大的成就感,所以我就准备挑战一下自己。
这是国产预警机相控阵雷达的一个核心部件,无法进口,只能自主生产。胡胜外号“胡一刀”,他是数控组中对刀具最精通的人。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高级技工 胡胜:不镀层的刀具,通常都比较锋利,镀层刀具呢,它比较适合加工一些硬的材料,刃口比较多,什么镀层加工什么材料,也是有针对性的。
面对4微米精度的挑战,胡胜反复对比、筛选,谨慎地从这些种类繁多的刀具中,精准地选出十二把。然后再根据每把刀的切削参数,通过编程设定不同的切削速度、深度和进给量。
一切准备就绪,这台10微米精度的机床在胡胜的操作下能否突破设定极限呢?直径公差4微米,胡胜做到了。
按照试车成功获得的数据,胡胜准备大干一场,然而问题出现了,第二天下午,同样的方法做出的产品,精度误差超过50%,完全成了废品。按照流程,胡胜重新检查了刀具、工序、机床温差系数、数控程序,全部符合预设标准。
一个蹊跷的误差,引发了胡胜强烈的好奇心。他现在想知道,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加工过程中的精度不稳定。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户照进车间。胡胜突然意识到,加工过程中刀具切削工件时产生的在线温度,由于无法实时测量,很有可能是致命因素。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高级技工 胡胜:最难解决的,是没有办法进行在线温度的实测。你就不知道它到底温度是多少,那么这个热胀冷缩的公式,也就带不进去,现场测出来的数据是有误差的。
现在,胡胜必须用恒温试验来验证自己的想法。在20摄氏度的恒温实验室里,通过每半小时的反复定温测量,他要看看理论推算结果和实际温度变化带来的公差到底差多少。
通过一次次对零件的实测,胡胜找到了理论推算与实际操作之间微妙的数值关系。现在只要在加工过程中提前把余量加入到程序中,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最终,在原本只能加工10微米精度的机床上,胡胜做出的这批产品精度达到了3微米,超越了产品的工艺要求。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高级技工 胡胜:做零件的时候并不知道它是装在什么产品上面的,当时对我们来说就是突破了一个难题,仅此而已。
胡胜精心打造的金属件,为我国首型大型相控阵预警机雷达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打下了坚实基础。苛刻的要求锤炼出过硬的专业技能,勇于探索的人,才能把不可能变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