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中国梦·实践者

他们足迹踏遍粤北深山 为国寻找铀矿田(图)

张文 沈明礼
2018-05-17 11:08:37

【中国梦·践行者】

深山之中"为国找铀" 他们工矿扎根"献了青春献终身"

凡口矿井下凿岩台车 韶关市委宣传部供图

  “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韶关市发布“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坚韧实干、追求卓越”的工矿精神。韶关市委书记莫高义表示,老一辈的工人阶级,以企业发展、报效祖国为己任,对事业有着强烈的荣誉感和使命感,不计报酬、不讲索取,告别繁华都市,扎根韶关山区,“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

  正是这种“甘于奉献”的精神,激励着地质队员们,在粤北崇山峻岭中解决我国核爆“等米下锅”的燃眉之急;激励着工程师余代尧,不顾个人安危进行技术改造;激励着因伤躺在疗养院里的矿工谢园镭,悄悄“逃”回矿里,闷声创造世界采煤架棚新纪录……

  深山之中“为国找铀”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发展我国自己的核工业。在前苏联单方面撕毁协议、撤回专家后,中国地质勘探人独立承担起“为原子弹找铀”的历史使命。在“等米下锅”的紧迫关头,韶关一支地质队的年轻队员们仅凭着一本译自苏联的《铀矿普查与勘探》,足迹踏遍粤北,最终发现、探明201大型铀矿和211特大型铀矿田。

  201铀矿勘查之初交通条件差,矿区到镇上是几公里山路,镇上到县城是几十公里简易公路,钻机、柴油机、压风机等设备全靠职工人拉肩扛搬上山。粮食供应紧张,地质人员们一天只吃两顿饭,靠罗盘、锤子、放大镜这“三大件”和两条腿进行野外普查。

  “当时环境比较艰苦,荒山上有老虎、土匪出没,被蚂蟥咬了都不知道。”曾任地质大队工会主席的宁月源回忆,有次晚间山中下大雨,看着山下村庄有灯光却不能去躲雨,脱下工作服盖住仪器设备,熬到天亮才下山,回去喝碗姜糖水,休息一天继续干。

  地质大队工会副主席邝永年曾当过钻探工人,他在矿区钻探时曾被升降机齿轮挂到手而截掉手指,在山上搬运钻机零部件时摔倒被竹竿打掉牙齿,为了完成在坚硬的花岗岩上钻600米钻点的任务,“晚上发电机坏了就做火把坚持干,两台钻机就没停过,最终完成了这个艰巨的任务。”

  回想起1964年10月16日从收音机里听到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消息,当年的炼铀工人谭耀林仍激动不已,1962年年底到1964年年初,他在简陋的生产车间里炼铀,“当时我们不知道是在干什么,后来在收音机里听到‘原料是粤北有关单位提供的’时,才知道我们之前搞的是原子弹材料。当时没考虑很多,组织上需要就是我们的志愿,完成任务就好。”

  余代尧:技术改造,井下3次被埋

  原曲仁矿务局生产处处长、副总工程师余代尧自1962年重庆大学采矿系毕业后便来到韶关曲仁矿,如今已年近八旬。余代尧说重庆大学采矿系当年一两百个毕业生,为响应毛主席“要迅速扭转北煤南运”的号召,全被分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四川不留一个。

  到曲仁矿后,余代尧从基层做起,原定实习一年。他因有技术、表现突出,实习半年后便被提拔为管理一个队的正式技术员。余代尧说,当时工人每个月有53斤米,技术员只有42斤米,顺口溜“升官不发财,倒把粮食降下来”成了生活的真实写照。

  余代尧说,当时工人工作8小时,“干部”则是12小时,自己不仅负责技术工作,还要背上炸药箱去放炮,以避免工人操作出现纰漏,随着技术进步,原有的土法开采被淘汰,矿山用上了风钻打眼水钻打孔,工人起初接受不了,干部便带头作示范。

  “当时,我组织做钢丝绳锯煤等几个技改项目大大提高了采矿效率,月月超额完成任务,吸引了全国各地的矿山负责人来到曲仁矿参观学习。”余代尧介绍说,采矿工作,不仅有苦、有累、有成绩,更有艰险,曲仁矿几十年的开采历史中,牺牲矿工人数近千人。对于采矿的危险,余代尧有切身体会。

  余代尧说自己在井下被埋3次,其中一次是在钢丝绳锯煤时,发现故障后他让工人全部撤退,自己留下检查,结果钢丝绳断了,15吨的机器压下来,打断了棚腿,幸好棚子未垮塌,上面的煤没冒落,他只被机器压到脚。当年28岁的余代尧身体很快恢复,随后被调到生产科,主管采煤技术,此后创造一系列光辉成绩。

  回顾在曲仁矿的大半辈子,这位老人用四个字总结:苦、累、险、值。

  他们在韶关“献完青春献子孙”

  作为曾经的“华南重工业基地”,韶关孕育出了一大批敢于拼搏、甘于奉献的先进人物,1979年全国劳动模范谢园镭就是其中代表。1958年正值青年的他离开家乡,辗转韶关成为一名煤矿工人。即便因积劳成疾住进疗养院他也闲不住,悄悄“逃”回矿里,闷声下井挖煤,连续9个月创造全局采煤架棚纪录,全年采煤架棚2528架,这相当于一个年轻矿工两年工作量。

  1978年谢园镭再次刷新世界采煤架棚新纪录,全年采煤架棚2800架,并因此获评“广东省劳动模范”和“全国劳动模范”。回忆矿工生涯,谢园镭说,新中国工业起步初期,像自己一样拼命干的工矿人还有很多很多,忘我奉献是工人共同的意志,更是应尽的责任。

  85岁高龄的王明健老人自1958年起便奋斗在韶关,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功臣。在参加韶关市工矿精神发布活动时,他自豪地回忆过往岁月,“当时在韶关发现了铀矿,国家把我秘密派到韶关,要求我在半年之内建成铀冶炼厂,解决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原料问题,我完成了任务,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按计划实现爆炸争取了时间,为中国人民争了一口气。”

  正所谓“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参加工矿精神发布活动的还有1959年便进入凡口铅锌矿工作的赖观云,以及他同在凡口矿工作的儿子、孙子。孙子赖威扬说自己从小在矿山长大,对矿山感情深厚,也从爷爷和父亲身上学到甘于奉献的工矿精神,“近年来,矿山探索发现了丰富的铅锌资源,打造‘百年老矿’是我们矿山年轻一代的光荣使命。”

  统筹/刘炎生

来源:金羊网
编辑:尹文卓

新闻排行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劳动者之歌:奋斗·2018劳动者风采录

  • 热点人物

    钟扬:一粒种子的初心与梦想

  • 热点人物

    一生一“事” 匠人匠心

  • 热点人物

    情感与责任铸就工匠精神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 “国胖”刘国梁:想在高尔夫球场培养出一个世界冠军

      刘国梁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四十多岁人生刚进入下半场,回归家庭收获颇多,希望未来在高尔夫球场培养出一个世界冠军。事业方面,他认为世乒赛期间直播解说只是一次尝试,未来还有很多想法需要落地,期待自己努力学习、完成转型,围绕乒乓球做出更大事业。

  • 郎平的执教秘籍

      时隔1年多,中国女排总教练郎平又坐在了主教练的位置。对此,郎平不失幽默地说:“真没什么想法,那地方我挺熟悉的,再说他们也没给我留别的地方坐啊。”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对话“联想”创始人柳传志

      今天的联想怎样了?中关村这片土壤上,究竟孕育了一种怎样的精神?中关村的未来会怎样?记者带着一系列问题走进位于中关村科学院南路2号的融科资讯中心,和74岁的联想控股董事长、联想集团创始人柳传志面对面。

  • “肯下功夫,才能过上好日子”

      1990年就外出务工的刘贵锋终于感到在城市站稳了脚跟。他与妻子在西安市碑林区太乙路上经营起了一家10平方米左右,名叫“鞋博士”的修鞋店。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