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个子不高,皮肤黝黑,穿着一身褪色中山装的图布巴图,脸上总带着腼腆的笑容。平日里亲切随和的老人,一旦涉及种树的事儿,脾气就倔得像骆驼。
巴丹吉林沙漠是中国的第三大沙漠,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是我国北方沙尘暴的沙源地之一。
沙漠西部的边缘,有一个小村庄叫古日乃,图布巴图和妻子就住在这里。这些年村里的人口越来越少,儿女也想接夫妻俩去城里住,但都被图布巴图拒绝。他们心里还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在这片戈壁荒漠里,种上一万亩梭梭。
大漠深处的一片绿
图布巴图2002年退休,退休后就带着老伴种梭梭。他们在沙漠中拉起了一道10公里长的围栏,围封2000多亩荒漠,开始种树。17年里,老两口在这2000多亩戈壁荒滩,每年都要种下1000多棵梭梭树。17年的坚持,让围栏内外变成了两片天地。
“小的时候这个地方都是梭梭,满满的梭梭,满满的芦苇,就是骆驼进去就看不见。”古日乃地区过去是一片季节性的湿地,图布巴图就出生在这里。上世纪中叶以来,黑河中上游大量工农业用水使得下游供水急剧减少,东、西居延海干涸,风起沙扬,成为肆虐华北沙尘暴的策源地。
图布巴图退休前是古日乃苏木的乡长,那时候政府组织群众植树固沙,尝试过很多树种,可没过几年,都因为高温干旱少雨的气候死掉了。梭梭是当地土生土长的一种乔木,种子遇水发芽快,成活率高。
17年前,图布巴图决定要在这片荒滩上种梭梭的时候,第一次种下100多棵,只有一两棵活了下来,戈壁荒滩上的酷热、狂风、干旱、严寒,无时无刻都在摧毁着任何生命。
两位老人从春天一直种到深秋,发现只有初春和入冬前种下的梭梭成活率最高。种下的梭梭,水浇多了也会死,什么时候浇水,浇多少,都要去摸索。
“心尖上”的梭梭林
现在,2000多亩荒滩上,哪里有梭梭幼苗需要浇水,哪里的幼苗受到老鼠、野兔威胁,需要防护,在两位老人心里,比自己家有多少只羊都清楚。
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为了能让长出的幼苗存活,夫妻俩必须要到30公里外的深井打水,光是运水,图布巴图就骑坏了好几辆摩托车。现在,图布巴图换了辆大摩托车并做了改装,一次就能挂载48个水桶。
梭梭的种子存活时间极短,育苗是个又难又累的活儿,为了节约成本多种树,图布巴图从不买现成的苗子,梭梭苗全部都是自己用种子培育而成的。
长期野外作业,夫妻俩的面庞被大漠骄阳烤得黝黑,双手皲裂得如同树皮,手指和手背上也都贴着泛黄的胶布。长年风吹日晒,两位老人看上去也比实际年龄要苍老许多。夫妻俩把大部分的积蓄都花在了种树上,住的始终是那套公家分的旧平房,名下没有任何属于自己的房产。
曾经有不少人看上了这一大片绿色的梭梭林,有人想重金承包,图布巴图没有答应。其实老人也缺钱,可他舍不得自己亲手种下的这片梭梭林。
目标是种一万亩
从年届半百到年近古稀,图布巴图用自己的微薄之力在干旱的巴丹吉林沙漠边缘种出了一片绿洲。他在绿化治沙上的坚持与奉献也感染着越来越多的牧民,他们自愿加入到绿化治沙的队伍中。
对自己的家乡,图布巴图不仅想让它变绿,也想让它变富。他们在绿化造林的同时,也不断尝试改良肉苁蓉的人工嫁接技术,并无偿传授给牧民。这种寄生在梭梭根部的名贵中药材,让他们走上小康致富之路。
图布巴图自己却坚持不种肉苁蓉:“我唯一的想法就是种树还绿,肉苁蓉过量种植可能会引起梭梭死亡,我就不种了。”在图布巴图心里,梭梭林比什么都重要。
“一直把梭梭树种下去,我的目标是种一万亩!”图布巴图说。(来源:人民日报 焦点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