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过去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前夕,上海杨浦区四个街道“阳光家园”的几十名残疾人来到杨浦滨江,拿出700余件杨浦残疾人制作的非遗手工作品展览义卖。一个下午,他们的十二生肖剪纸、山水画扇面、京剧脸谱、麦秆画、蛋雕等非遗作品吸引了不少市民游客购买,而所得善款也将用于给“阳光家园”继续购买手工学习材料。
杨浦滨江的这场公开展示和义卖是上海残疾人积极拥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上海残疾人潜心学习和传承非遗,在增加收入的同时,也搭建了一座展示自我、融入社会的桥梁。
竹编课程受欢迎
居家就业“零突破”
一年前,五名残疾人签约成为艺助行公益促进中心的正式员工,跟着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程丽学习竹编。五人中,四个智力残疾人,一个肢体残疾人,分别来自静安区和普陀区。其中,智力残疾人小徐曾经在静安区“阳光基地”跟着上门送教的程丽学习过竹编,他尤其喜爱竹编这门艺术,也十分刻苦。从一开始学基本编法,再到后来学习难度较大的竹丝扣瓷,他都特别认真,碰到难题也不轻言放弃,所以,他越做越好,现在一天能编三个酒瓶套,两天能编一个茶杯套。
作为残疾人开展非遗居家就业项目的首批试水者,市残联给予社会组织和残疾人很大的支持,让他们足不出户灵活就业,既能减少外出就业的不便,对一些一户多残的家庭来说,也减轻了家庭照护负担。目前,根据各自区域的文化特色,许多残疾人开始学习丝网版画、竹刻、黄草编织等非遗项目,并获得劳动增收的良好效果。市残联计划以竹编为起点,探索支持非遗居家就业开展的惠企政策,为残疾人群体拓展居家就业项目,使他们能在实现艺术追求的同时,获得稳定的劳动收入,更好实现人生价值。
开展各类非遗学习
小小一枚鸭蛋也能雕刻图案吗?最初跟着非遗传承人房清芳学习蛋雕时,杨浦区“阳光家园”的学员们都不相信,掏空蛋清的蛋壳上能受力。学习了几年后,他们不仅掌握了这门技艺,作品还走上社会,被爱心单位采购。如今,杨浦区残联“艺韵工坊”所传习的非遗项目还扩展到了纸艺、宫灯制作、风筝制作、京剧脸谱、江湾面花等,来为学员们上课的非遗传承人也越来越多。
近期,市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推出竹编等非遗在线培训课程项目。目前,竹编课程老师已从众多报名者中选择了约40名合适的零基础学员。随着线上培训推出,学员看视频跟着老师学习的同时,还可在收到材料包后,家中动手操练。未来,根据效果,这些在线培训课程还可能长期保留,更方便出行不便的残疾人在家中灵活学习,降低培训门槛,提升培训效果,更好在残疾人中传承和发扬非遗文化。(孙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