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见反馈真正“奔着问题去”,同时也不能忽略亮点
“对××重视不够,需要加强”“××尚不健全,需要完善”……许多基层干部反映,以前在一些督查检查考核的意见反馈中,常见这样大而化之、含混模糊的语句。本该发现问题,有的督查检查考核却发现不了或者未能指出具体问题;有的督查检查考核人员甚至成了地方政绩的听众和读者,为一些形象工程“背书”。如今,虽然这样的问题已大为减少,但也存在另外一种需要警惕的倾向。
有的反馈“避重就轻”。媒体曝光的一些地方、部门的热点问题中,有一个共同特点:这些地方、部门相关工作曾被多个部门多次督查,却未奏效。类似问题的原因很多,可督查者没有当成大问题、真问题指出。甚至有的督查建议是“大问题不够,小问题来凑”。贵州省赫章县一名干部说,他们接到一份督查情况反馈,没有指出他们最急需指导的地方和最急需改进的问题,却指出报告材料表述中有逻辑错误、相关材料格式不符合规范等问题。
有的督查检查考核人员并非把促进工作放在第一位,而是为督查而督查、为检查而检查。一些基层干部反映,有的督查人员对干得好的工作和成功经验视而不见,总说“我们就是来发现问题的”,但往往盯住的都是“格式不规范”等无关痛痒的小问题。
对此,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廉政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金程认为,督查检查考核意见反馈应该真正“奔着问题去”,同时也不能忽略亮点。督查检查考核反馈中问题点得准、意见建议提得好,才能真正有利于改进工作。如果真能坚持问题导向,真正“奔着问题去”,能有力推动工作改进,基层单位非常欢迎。但如果没有发现新问题、真问题的能力,难免流于“吹毛求疵”。而这,将会消解督查检查考核的严肃性、权威性,甚至打击基层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影响工作推进。
“国务院每次大督查过后,不仅会指出问题,还会对地方典型经验做法和国务院部门典型经验做法给予通报表扬。”刘金程认为,无论是在督查检查考核标准制定、方式方法还是意见反馈上,各地各级都应该主动对标对表,让督查检查考核真正发现问题、形成震慑、促进工作。(怀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