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西宁5月13日电(记者李亚光)记者从青海省生态保护和建设办公室获悉,最新监测评估结果显示,三江源地区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已得到初步遏制,生态建设工程区生态环境状况明显好转,农牧民生产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生态安全屏障进一步筑牢。
上个世纪末,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等因素致当地生态逐步恶化。2005年,我国启动为期9年的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期工程。2014年1月,投入更高、标准更严格的二期工程接续启动,生态恢复治理面积达到39.5万平方公里。
最新监测数据显示,与一期工程的实施结果相比,三江源地区草原植被盖度提高约2个百分点,森林覆盖率由4.8%提高到7.43%,工程区灌木林平均盖度增加0.21%,平均高度增加0.82厘米,可治理沙化土地治理率提高到47%。
得益于植被恢复、水源涵养能力的提升,三江源地区水域占比也由一期工程末的4.89%增加到如今的5.7%。与2005年至2012年相比,这一地区近年来每年平均可向下游多输送59.67亿立方米的清洁水。
评估报告认为,伴随着生态向好,三江源地区生态红利溢出效应日益明显。生态旅游方面,三江源地区截至目前已实现旅游总收入79.48亿元,年均增速达20.75%。另一方面,通过落实生态补偿政策、设立草原生态公益管护岗位等方式,当地农牧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到7300元,生活水平明显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