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为了这次10年之约,胡源忠里里外外忙了很久。
②10年大团聚是安康家长和孩子们共同的期盼。
③安康妈妈李书曼和一名回家的安康孩子玩滑板。
④胡源忠给一名安康孩子看弹吉他在手上留下的老茧。
⑤ 安康家园的感恩柱上贴满了孩子们今昔对比的照片。
⑥安康家园的感恩柱上贴满了孩子们今昔对比的照片。
⑦李书曼感慨,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日子真好。
⑧因为下雨,原本安排在室外的坝坝宴移进了食堂。(新华社发 陈维松 摄)
⑨部分安康家长和安康孩子的合影。
⑩一些安康孩子抱着子女来参加聚会。
⑪等最后一个孩子被送走,安康家园就会关闭。
除署名外,本版照片均为本报记者 王伟伟 摄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李娜
5月9日,成都,细雨蒙蒙。位于双流区的安康家园,一别往日寂静,不断有人流涌入。
10年前,因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672个孩子成为孤儿。安康家园应运而生,命运从此交汇。劫后余生的他们,带着不同的“前世”,共同踏入安康的大门。从陌生到熟悉,从稚嫩到成熟,从孤独到快乐,这里的每一寸光阴,都留下了孩子们一路成长的欢笑与泪水。
10年不易。结痂的伤痕或浅或深,在悲伤之上,他们带着满满的爱与祝福,陆续走出家园大门,各自经历人生。
按照约定的这一天,280名孩子从全国各地,历经跋涉,冒雨还家。离别的日子,酿出浓浓的思念与挂牵。宿舍里、回廊上,相拥相视,话还没有出口,笑着笑着便哭了,哭着哭着又笑了。
10年之约
作为安康家园的园长,胡源忠为这次团圆之日里里外外张罗了很久。
今年3月,胡源忠向分散在祖国大江南北的孩子们发出了回家的邀请。“我们长大了,10年之后再相聚。”邀请函一经发出,便有242名孩子表示“5月9日一定回家”。
从邀请函发出去的那天开始,期盼就成了胡源忠生活的关键词。可当孩子们真的回来了,一向雷厉风行的他却不知说点什么好了。家园里的孩子说,这段日子里,他们眼中无比强大的“胡爸爸”好几次差点流出泪来,都被他强忍了回去。
5月9日,长大的孩子们、曾经的安康妈妈们陆陆续续赶回家园。团圆饭一大早就在院子里起了灶、开了火。
过去10年,一批又一批孩子从这里出发,去追寻自己的未来。当那些留存在记忆中的面孔,真真切切地站在胡源忠的眼前时,在眼里打转的泪水,模糊了他的双眸。
一些成了家的安康女儿们带着孩子回了“娘家”,胡源忠每一个都要抱一下,“真没想到,我都当爷爷了”。
当年跟随胡源忠学习长拳武术的铭君回来了。虽然才离开家园一年多,但他迫不及待地向胡源忠讲述自己的大学生活,“体育课上,老师夸我拳打得好,以我为标杆呢。”
“当父母的都这样,盼着他们能多回家看看,想听听他们的事情。”作为当年首批接受培训的85名安康妈妈之一,李书曼算了一下,从2009年到2014年,她带过十几个孩子。尽管和孩子们一直保持着联络,但她仍然希望能有一次真正的大相聚。
安康家长们的内心期待,也是孩子们的心中所念。
“当年,她们在我最需要爱的时候,给予了我爱和照顾,这份情谁也割舍不掉。”陈敏是第一个报名回家的安康孩子。回家前夜,她激动得难以入眠,凌晨3点便从床上爬起来准备。
陈敏今年25岁,来自四川茂县。从15岁到20岁,她的青春是在安康家园度过的。如今,她在汶川县漩口镇安了家,孩子都1岁多了。
“想念王妈妈,想再和她聊聊天,听听她的‘唠叨’。”在和儿子相处的时光里,她的脑海中总想起自己被王妈妈细心照料的过往。那时,她的身体很弱,王妈妈像带亲生女儿一样,总是在她生病时陪伴在床前。哪怕家园放假,王妈妈也不忘从家里给她带来可口的饭菜。
陈敏为王妈妈挑选了一束鲜花。在安康家园的回廊里,多年未见的母女二人紧紧相拥在一起。
从重庆赶回的李砂,与目前在成都工作的林冬、蔡玉差不多一个月前就开始计划这次行程了。作为第一批离开安康的孩子,他们5月9日一大早就回来了。在多年未见的阿姨和姐妹面前,李砂的眼泪,在合影的瞬间夺眶而出。
这是10年来,安康家园里人数最多的一次相聚。因为下雨,原本安排在室外的坝坝宴移进了食堂。临近午饭时间,这几年里日渐冷清的食堂,一下子被从四面八方赶回来的安康妈妈和安康兄弟姐妹们挤得满满当当。
一道道热气腾腾的饭菜已摆上了桌,可他们还互相拉着手,不停地说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