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莉莉在村民家中对业态提升进行辅导
孩子们在箭塔村参加游学营
箭塔村的社区社会企业——姑妈的凉茶铺
本报记者 吴亦铮 文/图
提要
从2006年初次接触“社区营造”概念以来,从都江堰老厂区走出来的夏莉莉找到了人生的奋斗目标,那就是通过社区营造的方式让家乡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在一次次失败中收获经验,夏莉莉渐渐成为业内知名的研究与实践者。2015年她放弃北京的优渥生活,来到成都蒲江定居,将社区营造理念带到这里,把这里的村落推上了一条乡村振兴的快车道。
嘉宾
夏莉莉,本名侯新渠,2006年加入《城市中国》杂志任市场经理并开始研究社区营造,2010年在都江堰壹街社区实践“基于社区营造的幼儿教育活动”,2012年加入清华大学信义社区营造研究中心任研究助理,参与“社区营造书系”编撰及社区营造员培训营等工作,负责引进、编写的图书有《上好一村》《云村重建纪事》《谈谈社区营造》等。2015年成为明月村新村民,开展“自然教育与社区发展”和“社群经济与社区发展”两个方向的社区营造研究与实践,2017年成立蒲江县社区营造支持中心,在蒲江县全域内开展社区营造支持辅导工作。
手记
2018年6月5日
成都 蒲江
乡村与社区,似乎是两个相隔甚远的概念,但成都市蒲江县这个远郊农业大县,却利用“社区营造”在乡村振兴战略中走出了一条颇有成效的道路,不仅产业提升成绩斐然,而且村民的参与热情空前高涨,令人惊奇、惊叹。
将社区营造理念带到蒲江的,是一位从都江堰老厂区走出来的80后——本名侯新渠的夏莉莉。当地人对侯新渠这个名字陌生得很,但提起她的笔名夏莉莉,却无人不知。村民口中的“夏老师”,带着尊敬,也带着感激。
为何来蒲江定居?为何在这里推行社区营造?这种模式有何优点,能带来怎样的成效?带着这些疑问,我驱车100多公里,来到夏莉莉在明月村的居所。
下车后我找错了地方,走到了夏莉莉的邻居家。打听侯新渠的住所,对方一脸懵懂,称不认识。我不确定地问,“她也可能叫夏莉莉?”立即恍然大悟,有些激动,“你找夏老师啊?她就住在旁边那片房子里。”
夏莉莉很精干,谈吐精炼,条理清晰,无意中流露出一股普通人少有的自信与坚定。随着采访深入,我看到这种从容、自信来自于坎坷的人生与强大的内心。她放弃所学的工民建专业,转而自学社区营造,是希望通过这种先进理念和方法让自己的家乡、位于都江堰蒲阳河畔的青城造纸厂老厂区重焕新生与活力。2015年底,她举家迁居蒲江,成为明月村的新村民,也将社区营造的理念带到蒲江农村,并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融合,试图走出一条以自然教育促进社区发展的道路。
采访告一段落,她带我来到与明月村一条马路之隔的箭塔村。在她眼里,这里是目前蒲江县推行社区营造最深入、最有成效且最积极的村落。在箭塔村即将营业的首家社区自有企业——“姑妈的凉茶铺”,我与驻村第一书记伍茂源聊了很多,了解到夏老师的团队给这个普通村子带来的影响。
“对村民而言,理论没有太大价值,也不会有多大兴趣。他们需要的是具体的操作方法。夏老师团队可以说是手把手地传授,策划了‘一粒米游学营’等活动,带着村民把村上的资源调查做完了,还经常蹲点辅导村民装饰民宿,制作菜谱。在他们的培训和陪伴下,箭塔村的两户经营户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整个村子也开始运用自然教育的方式,提升乡村旅游的附加值,并且通过社区发展协会把村民组织起来,用只有市价30%的预算成功举办了‘年猪祭’,提升了箭塔村的名气;用几万元就完成了‘姑妈的凉茶铺’特色内部软装,村里还恢复了已停办30多年的幺妹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