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娱乐旅游绿色城建打工
 

中工文化

创意

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大自然就是天然实验场

2018-07-10 08:44:15 经济日报

  攻克世界难题

  创造性地提出“水砂分流”等泥石流治理新思路,成功治理了文家沟特大泥石流

  汶川地震发生后,产生了上百万立方米的松散固体物质,一旦遭遇强降雨天气,很容易转化为泥石流灾害。同时,强震区泥石流往往具有物源地处高位且异常丰富,沟床纵坡降大致使其规模大、流速快、破坏力强等特点,治理难度非常大。让许强记忆犹新的是2010年绵竹清平乡文家沟特大泥石流的成功治理。长期关注该工程的业内人士评价:一个世界性的难题被攻克!

  “5·12”汶川特大地震触发的文家沟滑坡,产生了超过8000万立方米的松散固体物质,其中约5000万立方米堆积在海拔1300米的平台至文家沟沟口1000米长的地段内,异常堆积的松散物源成为泥石流爆发的“炸弹”。

  2010年8月13日,绵竹清平乡降雨量达到250毫米,持续强降雨导致特大泥石流爆发,清平乡两岸沟谷共冲出600万立方米的固体物源,差点将清平乡整体掩埋,其中,文家沟就“贡献”了450万立方米,相当于当年8月8日舟曲泥石流的2.5倍。

  许强告诉记者,我国地质灾害的治理有一套较为成熟的技术规范,治理工程方案设计有据可依、有规范可查,震后的地质灾害治理也不例外。“但当时的泥石流规范依据的是一般地区的泥石流治理经验,对汶川地震灾区显然有些‘水土不服’。”

  许强带领地灾国重实验室的成员创造性地提出“水砂分流”等泥石流治理新思路,即充分利用现场的地形条件以及水源和物源条件,采取引水隧洞将上游冲刷1300米平台集中堆积物的水源拦截排走,实现水源与物源分离,让巨量松散物源不能转化为泥石流,从而成功解决了文家沟泥石流的治理难题。

  “方案经过22位专家16次评审,修改、讨论,再修改、再讨论……可以说是经过了重重考验。”许强介绍,2011年4月28日,引水隧道工程全线贯通,此后的数年时间里,文家沟泥石流治理工程经历了多次强降雨的考验,筑起了稳固的防灾减灾堡垒。

1 2 3 共3页

编辑:卢云
 
 

相关阅读

 
 

高清图库

 

首发策划

热门排行

 

热点推荐

 

优势栏目

  • 优势栏目

    国际专家学者齐聚五台山 探讨佛教文化国际化传播

  • 优势栏目

    票房破320亿!八大因素助推2018上半年中国内地影市

  • 优势栏目

    “中国联合展台”亮相法国 66部纪录片里看中国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