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新方法:AI(人工智能)渐成潮流
1753年大英博物馆建立并开放,成为了全世界第一个对公众开放的大型博物馆,中国也在1905年有了第一家博物馆——“南通博物苑”。“几百年来,博物馆在不同时段的营运会采取不一样的方法,以更好地促进文化交流,丰富文化生活。”陈浩说,“比如在2004年,浙江省博物馆率先在全国实行免费开放,当年观众就有五六倍的增长,这在全国有了示范效应,到了2008年除遗址类、古建类博物馆外,全国宣传、文化、文物部门主管的博物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面向社会免费开放。而从去年开始,浙博又从年度近三十个展览中优选两三个出来,尝试做公益性‘收费展’。收费之后,观众更为珍惜观展机会,在馆内停留时间显著拉长,票价低至三十元而博物馆为此做出的投入和服务远远不止这些,因而最终的受益者依然是观众。”收费与免费只是一种策略或手段,陈浩强调说,从根本上说,博物馆就是采取不同的方式来更好地服务公众,吸引更多的公众走进博物馆,培养公众的博物馆情节,提升公众对博物馆的忠诚度。
采用新科技,更是博物馆发展的重要手段。根据美国博物馆协会的说法,人工智能将是未来最重大的趋势之一。一些具有前瞻性的博物馆已经开始应用人工智能,如美国国家历史博物馆于2017年9月举办的一个名为“国防创新:人工智能和网络安全挑战”的展览,其特色是展示“首个专门设计的人工智能网络防御系统,保护关联性和脆弱性日益增加的设备免受黑客攻击”。在麻省理工学院博物馆举办的“机器人与超越”展览上,麻省理工学院邀请参观者参观该校人工智能实验室,了解麻省理工学院在医学、水下探索、娱乐等方面取得惊人进展的幕后故事。
数字影像参与展示文物已成潮流。趁着《国家宝藏》的热播,特展便在第一季收官的当日举办,以数字影像的形式展出了九家博物馆甄选出的九件镇馆之宝。在多宝九“阁”中各放一个“国宝盒子”,石鼓等文物以数字影像的形式,在高清液晶屏中展示出原始样貌及细节,新技术的运用让人耳目一新。就在5月10日上午,中国总理与日本首相在东京“让文物活起来——故宫文创展”上的“数字多宝阁”前,同在场观众一起触摸屏幕,通过高新技术与文物零距离接触,感受故宫院藏文物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开发利用,也是一种手段,”陈浩说,“文创商店被美称为博物馆最后一个展厅。”我们可以看到,从台北故宫的“朕知道了”纸胶带、翠玉白菜伞,到北京故宫的朝珠耳机、雍正皇帝PS版耍宝卖萌,再到VR版的《清宫美人图》,这些“萌萌哒”的创意设计正在消弭曾经横亘在博物馆与民众之间的鸿沟。截至目前,北京故宫已研发了上万种文创产品,每年的销售额超过十亿元。对于博物馆来说,这些文创产品被观众购买,相当于“把博物馆带回家”,事实上已成为与大众连接的移动载体。
人生如上山吃茶,终会喝完那一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