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新公众:向年轻人打开尘封历史
目前,全球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参与国际博物馆日的相关活动,在2017年,全球共有157个国家的36000余座博物馆,参与国际博物馆日的活动,各种庆祝活动可持续一周,可以算是喜爱博物馆的公众的一场狂欢。
今年博物馆日主题中提出的新公众,在新技术中也有新的定位。单霁翔说,长期以来,我们只把走进博物馆的人们视为观众,而今天“超级连接的博物馆”,通过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可以使更多没有机会走进博物馆的人们,也成为博物馆的忠实“新公众”,享受博物馆文化。如此一来,故宫博物院的服务对象将从“千万观众”,扩大为“亿万观众”。
“所谓新公众,在我看来,也有两种类型。”陈浩说,虽然全国有大小不同类型的五千家博物馆,年观众达9亿人次,但还有许多人从来没走进过博物馆,这些人就是博物馆潜在的“新客户”或“新公众”;而全国每年有两万多场展览,对于没看过的人来说,都是全新的,这些人都是“新”的公众。“一句话,博物馆的主要目的,在某种情况下就是让没进来的公众走进来,来过的公众继续走进来,不断走进来。”
为迎接今年的博物馆日,浙博特设的“观众节”侧重于培养特殊群体“新公众”,量身定制了参观和教育体验。在5月14日晚,数十位视障人士跟随讲解员,在闭馆的安静环境中,通过听、闻、触、悟,体验了文澜阁的建筑空间,琴箫名家也来到现场,在琴箫歌声中,这批特殊公众畅享了“文澜之夜”的精彩演出。
曾在一些人眼里,“博物馆”“历史”“古老”“文物 ”似乎是盘着手串、守在家里看鉴宝节目的中老年人的专属名词,但今天,从朋友圈的照片还是实际数据来看,“打卡博物馆”已成了一种“青年文化”。据前两年的抽样调查,来浙博的观众越来越年轻:18岁至35岁的观众占比达到68%,而南京博物院的调查数据也显示:16岁至30岁的观众占比达七成,青年成为博物馆观众的主体。观众的年轻化趋势让众多博物馆人很振奋,“他们吸收新事物很容易,熟练运用新方法,尤其是微信微博甚至抖音等新媒体,”陈浩说,博物馆所作的仍然“内打基础,外树形象”,把准时代大展的脉搏,策划推出更多更好的陈列展览,采用符合时代的喜闻乐见的“新方法”,运用新形式、新语言解读出文物的新内涵、新意境,向普通观众尤其是年轻人打开尘封的历史,解读经典的文化。(记者 陈友望)
人生如上山吃茶,终会喝完那一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