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底,很多人的微信朋友圈被故宫彩妆刷屏。不过前不久,“故宫淘宝”微博表示,其原创系列彩妆全线停产。
对此,故宫博物院7日回应称,故宫淘宝彩妆停产,没有质量问题,“故宫淘宝决定第一批彩妆售罄后不再继续生产,转而潜心研究,深化研发,力争开发出媲美国际一线品牌的产品”。
此外,故宫博物院还对故宫文创产品设计研发、拥有哪些文创网络经营主体等问题进行回应。
故宫淘宝彩妆缘何停产?
2018年12月,故宫淘宝推出原创系列彩妆,包括口红、眼影、腮红、高光粉等系列产品,在故宫淘宝网店销售。启动预售后,四天时间里,仅口红这一类商品的销量就超过九万支。
故宫博物院表示,故宫淘宝口红热销后,有评价称,希望故宫淘宝可以做出令国人骄傲的国货“大牌”。 因此,故宫淘宝决定第一批彩妆售罄后不再继续生产,转而潜心研究,深化研发,力争开发出媲美国际一线品牌的产品,做让国人为之骄傲的国风彩妆。
故宫博物院举例称,其实一支故宫淘宝口红的诞生,需要经过外观设计、开模、打样、修改、调试等环节,样品及包装要送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进行检测,取得由国家食药监局审核备案【备案号(京G妆网备字2018009864)】,产品才能正式投入生产。
故宫博物院强调,对于有媒体报道称故宫淘宝彩妆因质量问题停产,这属于一种误读,更不涉及其他故宫彩妆产品。
确实,经营故宫相关彩妆产品的并非只有故宫淘宝一家。略早于“故宫淘宝”,“故宫博物院文化创意馆”推出了6款故宫国宝色口红,销量迅速增长。这一版本的故宫口红,是故宫博物院与华熙生物合作,共同出品。
故宫博物院表示,这款产品也是经过国家权威机构的监测,各项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国家标准。在此款产品研发过程中,仅口红外管设计稿就修改了1240次。
故宫口红的唇色和外观设计灵感均源自故宫博物院藏品。6款口红外观分别以青、赤、黄、白、黑五方正色体系以及“宫廷蓝”为底色,采用3D多层打印科技,打造织物肌理和凹凸刺绣浮雕感。
而在口红管上方饰以仙鹤、小鹿、蜜蜂以及各式各样的蝴蝶,下方则饰以绣球花、水仙团寿纹、地景百花纹、牡丹、四季花篮等吉祥图案。
故宫文创真有“宫斗”?
此前,“故宫口红”曾引发有关“宫斗”的调侃,很多人也在猜测,到底哪种口红才是真的“故宫文创”?
故宫博物院解释,目前故宫博物院拥有4家文创网络经营主体,面向社会各界不同人群,产品风格各有特色。
记者梳理发现,其中之一的故宫博物院文化创意馆,其主体身份是故宫博物院经营管理处,分为线下和线上两部分。线下“故宫博物院文化创意馆”建立于2015年,以实体店形式坐落于故宫博物院神武门内东侧长房,分为丝绸馆、紫禁书院等8间各具特色的展厅。线上“故宫博物院文化创意馆”于2018年12月正式运营,主要推广和销售从实体“故宫博物院文化创意馆”中选出的文创精品。
而“故宫博物院文创旗舰店”的主体身份是北京故宫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该公司为故宫出版社100%出资的国有企业。“故宫博物院文创旗舰店”于2016年上线,配合故宫博物院展览做主题性的文化挖掘,研发了千里江山系列、清明上河图系列等产品。
“故宫商城”的主体身份是北京故宫文化服务中心,该中心是由故宫博物院100%出资成立的国有企业。故宫商城于2015年1月1日正式上线,包括网站、微博等运营形式,售卖产品为文化服务中心经营的上百件文创产品,商城的定位更趋于大众化。
此外,故宫淘宝的主体身份是北京故宫文化服务中心,该中心是由故宫博物院100%出资成立的国有企业。故宫淘宝于2008年上线,包括淘宝网店、新浪微博、微信公众号3个运营平台,品牌形象十分年轻化,产品颇有“萌趣”,包括故宫娃娃、折扇团扇等。
故宫文创成功的秘诀是?
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一直以来,故宫博物院推出的各种文创产品都颇受欢迎,如胶带、抱枕等等。据故宫博物院介绍,到2018年12月,故宫博物院文化创意产品研发共计11936件。
很多人都会好奇,故宫博物院的文创产品究竟是如何设计出来的,又秉承哪些原则?
据介绍,故宫博物院在研发文化创意产品时,始终坚持以下以社会公众需求为导向、以藏品研究成果为基础、以文化产品质量为前提等十项原则。文创产品在注重历史性、知识性、艺术性的基础上,向趣味性、实用性、互动性的标准迈进,吸引了大量社会民众消费群体,也赢得年轻人的青睐。
故宫博物院介绍,在深入挖掘故宫文物资源过程中,文化创意产品研发人员经常邀请文物专家进行专项指导,深入梳理和解读文物藏品内涵,合理提取关联文化元素,为文化创意研发寻找正确方向。
故宫文化创意产品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新媒体和数字化建设。为了使更多观众了解故宫文化,故宫博物院不断研发优秀的数字文化创意产品,依托端门数字馆,让观众在整体上感受故宫文化魅力,从细节上体味故宫文化深度。
此外,故宫博物院资料信息部是负责在线数字展示的团队,其研发团队通过精心选题,策划推出了各类App应用,将专家的研究成果与观众感兴趣的题材密切结合起来,并且把专家的研究成果“翻译”成观众、特别是年轻人乐于接受的形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