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来到公众身边
魏 峻
“超级连接”一词由加拿大社会科学家昆—哈斯和威尔曼于2001年提出,指的是人与人、人与机器之间在网络化组织或社会中的多样性交流方式。当今世界,超级连接越来越成为公众相互沟通的常见方式,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博物馆也日益与这种交互方式相适应和融合。作为博物馆人,我们认为现代博物馆不应满足于社会连接产物的被动地位,更应该积极成为超级连接的构建者。
博物馆是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的非营利组织。由于自身功能和定位的需求,博物馆与藏品、展览、科技、观众、社会之间必然存在各种各样的连接关系。同时,博物馆公共性和现代性的基本属性,又要求博物馆具有延展性,能够为谋求更好发展而创造出独特的连接关系。这就需要博物馆运用新理念、采用新方法或者使用新技术,以创新之道吸引新观众,以便更好地实现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机构服务社会、服务公众的作用。
近年来,广东省博物馆提出并实践的“无边界博物馆”理念,是通过超级连接,探索博物馆角色拓展和社会效益最大化的一种尝试。所谓“无边界博物馆”,就是强调在做好博物馆馆舍内的展览、教育、服务等具体业务的基础上,大力推动博物馆走出馆舍,走向大千世界,让博物馆服务不再受限于固定的展厅和固化的活动,而是主动走入社会,把博物馆的业务和服务送到社会公众的身边,让博物馆变得触手可及。
现代城市中有很多人流密集的专有空间,如地铁、机场、商场以及学校等。2015年开始,广东省博物馆以现代传播学的相关理论为指导,不断将博物馆的资源和服务向这些城市专有空间推广,借助其人流优势,创造博物馆与公众的新连接。博物馆与广州地铁合作,把为期三个月的“千年海丝 文明广州——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展”送到了地铁广州塔站,运用文物展品、知识图板、大型灯箱、3D场景等呈现方式,把2000平方米的地铁站场打造成每天开放16小时的“超级展厅”。通过与少年宫的合作,将小朋友眼中的“海上丝绸之路”以手绘画的方式装饰出三趟地铁文化专列。三个月的展期,让296万市民在日常出行中,潜移默化地感受到了博物馆和传统文化的魅力。南京、成都等城市的地铁中随后出现的博物馆专列和宣传教育活动,将更多的城市、公众与博物馆紧密联系起来。
2017年,广东省博物馆开始关注机场中旅客的文化休闲需求。博物馆与广州白云国际机场签订合作协议,首次将博物馆的展览和教育活动延伸到机场。在白云机场全新开放的3300平方米的“丝路”主题公共艺术空间——“海天走廊”中,推出“牵星过洋:广州海贸传奇”展览。展览将空间设计、三维触屏等技术手段与文物展品的艺术呈现相结合,以突显文化的多元与对话。艺术元素和文化服务进入机场公共空间,强化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是博物馆与交通运输行业在提升城市形象、拓展文化服务以及打造自身品牌方面的积极尝试。6个月里超过90万人次的参观量也为城市和博物馆吸引了更多喜爱中国文化和艺术的潜在观众。广东省博物馆顺势而为,与白云机场合作在T2航站楼开设了两处广东省博物馆体验馆,通过展览、互动活动、非遗表演和文化创意产品向旅客传播历史和文化知识,擦亮岭南文化名片,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
广东省博物馆还以开放的心态去关注并积极参与大型购物中心的艺术化趋势,我们把“文物动物园——儿童专题”展览送进大商场。在文物展示之外,通过设立智力热身区、神兽竞技场、萌宠领奖台等多个互动区域,增强展览的趣味性,深受家庭观众和青少年的喜爱。
在积极探索城市专有空间中博物馆与公众新连接的同时,广东省博物馆坚持实施14年的流动博物馆项目,把展览和教育项目送到学校、军营,送进海岛、瑶寨,送入机关、企业等地。每年300万人次的流动博物馆受惠人群,也在博物馆和社会公众之间架起更加通畅的沟通桥梁。
对博物馆而言,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和展示是主业,教育、研究、欣赏是目的,这些都是应坚守的根基和正道。同时,在充满新挑战和新机遇的时代,博物馆也应积极探索创新之道,通过各种新举措和新方法,围绕博物馆构建与社会、与公众之间的超级连接,尽快实现中国博物馆事业的跨越式发展。打破“空间边界”并主动向社会投以更多关注,是博物馆从自身出发、从社会需要出发,不断拓展新观众群体并实现超级连接目标的一种积极态度。从固定场域走到公众身边,让每个人可以随性感受博物馆,随心体验博物馆,在不期而遇中享受历史、文化或艺术之旅,这也应该成为公众阅读博物馆的另一种方式。
现在,博物馆行业常把“我不在博物馆,就在去博物馆的路上”当成对观众群体的一种希冀。作为“超级连接”的博物馆,或许未来我们的行业理想更应是“即使没到博物馆,博物馆也在我身边”。
(作者为广东省博物馆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