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出来的宜居村庄
“请来习水土城,不用附庸风雅,真实享受怡然自得、恬淡闲适的慢生活。”在贵州省遵义市习水县土城古镇的古街上,这样的宣传语随处可见。
更吸引人的,还有街道两旁商铺中陈列的红色文化创意商品。不论是刻着“得意之笔”字样的钢笔,还是写着“为人民服务”的挎包,都如一张张精美的名片,向游客展示着当地特有的“红色基因”。
土城古镇景区因红色文化浓厚,古镇文化厚重,古镇老街模样依旧,商埠文化始终延续,乡愁诗意随处可寻,原住民悠闲自在与世无争等特色,被业内专家誉为一座“有生命、有生活、有生气、有生意”的特色古镇。
“古镇在开发旅游过程中,始终坚持保护古镇原本的真实面貌和独有历史文化,保证古镇诗与远方相映生辉。”习水县红城旅游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叶青说。正是如此,“四有”成为土城古镇的核心吸引力,成了旅游带动扶贫的良好基础。
近年来,“绿洲红城”习水依托四渡赤水发轫地、主战场,“长征”称谓提出地等革命文化资源,发展红色旅游,建成了四渡赤水纪念馆、女红军纪念馆、红军医院纪念馆等展馆。同时,依托厚重的文化资源,沿着土城古街、建起千年古镇土城博物馆、十八帮文化体验馆、土城国际艺术中心等陈列馆。截至目前,土城古镇共建馆17处,成为中国建馆最多的小镇。
土城红色文化旅游创新区只是习水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习水充分利用厚重的文化、良好的生态建立起以土城为核心的红圈、习水河为核心的绿圈、仙源—双龙—官店为核心的休闲圈、原东皇区域为核心的环县城圈,和赤水河谷沿线构成了“四圈一线”的战略布局,实现“文旅、体旅、林旅、酒旅”四旅一体的融合发展。
据统计,2017年,土城古镇所在的遵义市共接待红色游客3728.2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76.27亿元,同比增长37.24%。
通过发挥文化特色来发展当地旅游业的案例,在贵州省还有很多。
小青瓦、坡屋面、穿斗枋、雕花窗、转角楼、三合院、白粉墙,提及“黔北民居”的七大要素,来过湄潭的人都深有感触,对依山而建的山地型村落格局和风貌记忆犹新。
青山、碧水、茶园,青瓦白墙的黔北民居点缀其中,无论从哪个角度望去,都是一幅自然和谐而又不失灵动的美丽画卷。山上茶园与森林镶嵌,山下竹园与湖水辉映,幽雅自然的廊桥水榭景观,老百姓依山环湖而住,形成了田家沟的独特魅力,被誉为“湄潭新农村建设的一张封面”。
“这些要素源于我们这里的传统木房结构,吸收了巴蜀建筑文化元素,其功用符合黔北地区的生活特点,是老百姓的集体智慧。”说起“黔北民居”七要素的来历,多年从事新农村建设和人居环境改造的湄潭县鱼泉街道新石居委会支书杨成溢说。
美丽乡村是“管”出来的。据杨成溢回忆,为了规范美丽乡村建设,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向建房农户发放黔北民居统一设计的20套图集供群众选择;县财政对改建或新建黔北民居的农户实行每户7000元至10000元不等的财政奖补政策,10年来累计补助资金近7亿元,撬动社会资金80亿元,新改建65000多栋黔北民居;培训和管理好农村建筑工匠,对农村建筑工匠进行培训考试,并签订建筑质量和安全责任书,对农村建房的质量和风格进行有效管控。
“通过对‘一户一宅’宅基地管控,每户房屋占地面积一般在120平方米左右的面积管控,所有农房不得超过三层的层高控制,所有房屋建筑风格必须是具有黔北民居七大元素的风貌控制,有效地保持了山地型村落的格局,留住了我们村庄原始的自然风貌,将山、水、房、寨完美结合。正是10多年来的坚持与坚守,才有了今天这样依山傍水、错落有致、绿树环绕的山地村寨。湄潭县偏岩塘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村镇’‘全国美丽宜居示范村庄’等殊荣。”杨成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