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环境保护上下足功夫
贵州有中国“公园省”的美誉。地处长江、珠江上游的贵州是“两江”流域的重要生态屏障,为了守住绿水青山,贵州付出了不懈的努力。
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县花溪乡的罗炳彪老两口70多岁了,几亩坡耕地刨不动了。“荒着就荒着吧。”老人嘴上这样讲,可看着光秃秃不长庄稼的山坡坡,心里还是不得劲。去年花溪乡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老人扛着锄头带着饭,上山种下30多亩李子树,“不光是冲着每亩240元的补助,望着山上一片绿荫,心里舒坦多了。”
近两年来,花溪乡大力实施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绿化等重点项目,结合本地自然条件,按生态林、经果林统筹分类实施,2017年完成新一轮退耕种植4660亩,全乡森林覆盖率已达71.7%。
2016年,贵州成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试验区建设之初,改革即贯穿其中,一揽子创新制度先行先试,构建起保护绿水青山的“四梁八柱”。过去五年,贵州共推进13项相关改革,五级河长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环境损害党政干部问责、排污权有偿使用、污染第三方治理等举措,引领全国风气之先。
据统计,2017年,贵州地区生产总值较上年增长10.2%,但万元GDP能耗下降7%。生态利用型、循环高效型、低碳清洁型和环境治理型等绿色经济“四型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37%。
乡村绿色发展,对生态环境保护、发展生态旅游等意义重大,也是推动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应有之义。
“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坚持环保先行原则,以绿色发展引领生态振兴,解决农村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周宏春说。
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贵州已构建“东油西薯、南药北茶、中部蔬菜、面上干果牛羊”山地农业格局,帮助数十万农村贫困群众“换穷业”。贵州还深入实施绿色倍增计划,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受益于美丽的山水风光,贵州不断促进全域旅游提档升级,让越来越多的农村群众逐渐享受到生态“红利”,纷纷吃上了“旅游饭”,开办农家乐、经营乡村民宿、制售民族饰品……2017年,旅游带动了40多万农村人口就业增收,大家的日子越过越好。
从2017年起,贵州将每年的6月18日确定为“贵州生态日”,开展“保护母亲河·河长大巡河”和“巡山、巡城”等系列活动。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贵州实践中,用实际行动写好绿色文章,让“365天,天天都是‘生态日’”的理念深入人心。
“通过积极建设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越守越牢,绿水青山变为了金山银山。”贵州省副省长卢雍政说,2017年贵州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2%,连续7年、28个季度居全国前3位,5年减少贫困人口650万人。同时,全省森林覆盖率达55.3%,市(州)中心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保持在96%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在100%,主要河流水质保持优良,公众对贵州生态环境满意度居全国第二位。
(本报记者 訾谦 周洪双 周艺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