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身边故事】“金牌工匠”的30本笔记
黄建军最近成了热点人物,这位奋战在北京地铁19号线项目的盾构经理刚刚获得一份沉甸甸的荣誉——中铁十四局隧道公司第一届“金牌工匠”。
-
工程机器人韶关“比武”满载而归
在刚刚结束的韶关2019年中国工程机器人大赛暨国际公开赛上,国防科技大学系统工程学院虽为首次出征,但是6支参赛队收获了一项一等奖、三项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优胜奖的佳绩。
黄建军最近成了热点人物,这位奋战在北京地铁19号线项目的盾构经理刚刚获得一份沉甸甸的荣誉——中铁十四局隧道公司第一届“金牌工匠”。
今年,恰好是黄建军从事盾构施工的第10个年头。2009年夏天,从山东建筑大学机械工程专业毕业的黄建军被分到北京地铁6号线9标段,这个盾构区间施工是北京地铁建造史上首次双线叠落300米小曲线始发,并且穿越多层楼房区,工程风险和难点很大。
刚参加工作就能为首都建设作贡献,黄建军既自豪又紧张,盾构施工零基础的自己如何面对这高难度的开端?
为了让自己尽快成长,黄建军走上了一条“三更灯火五更鸡”的求学之路。他几乎每天学习盾构施工工法到深夜,有了疑问就记录在笔记本上,到了第二天施工中结合实践,问导师、问经验丰富的老职工…… 项目部里每一个比他懂得多的人,黄建军都不肯“放过”,得知结果后,便将答案认真地写在问题下面,慢慢地,写满了“疑难杂症”和“灵丹妙药”的笔记本越摞越厚,十年间,这样的笔记本已经积累了30多本。
不停地翻阅这些笔记本,那些问题和答案在实践中越来越烂熟于心,不到一年的时间,黄建军便掌握了盾构机的机械、液压、电气图纸,对每个系统工作原理、每个零部件构成都了然于心,从一个初出茅庐的求学者成长为具有真才实学的技术能手。
他和同事们废寝忘食、攻坚克难,攻克了盾构机小曲线半径叠落段始发的技术难题。同时,在施工过程中穿越平房区及多层楼房区的沉降量值的控制得到了宝贵经验,获得了北京城市轨道交通公司及政府的肯定。
十年盾构生涯,黄建军一直征战南北、不问西东。提起妻儿,他除了思念,更多的是愧疚。 2018年,孩子出生前,黄建军提前做好施工安排,给妻子和孩子精心挑选了礼物,盼着能在这样的时刻陪伴在妻子身边。就在预产期临近时,施工计划却临时调整,盾构机将穿越一级风险源。接到通知,黄建军左右为难,一边是分娩在即的妻子,一边是关键施工节点。他考虑再三,最终选择留在了工地。
当风险源平安度过后,黄建军一刻也没有停歇踏上了回家的路,在列车上得到了孩子出生的消息,在电话里听到了儿子的哭声。(于璐 刘春雨)
黄建军最近成了热点人物,这位奋战在北京地铁19号线项目的盾构经理刚刚获得一份沉甸甸的荣誉——中铁十四局隧道公司第一届“金牌工匠”。
在刚刚结束的韶关2019年中国工程机器人大赛暨国际公开赛上,国防科技大学系统工程学院虽为首次出征,但是6支参赛队收获了一项一等奖、三项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优胜奖的佳绩。
电视剧中有一个细节令人玩味,四个宅男科学家都是科技达人,无人机坏了可以自己修,那么,在这个无纸化办公的时代,为什么他们在各种数学、物理证明和推导过程中,不用计算机,而是用笔在白板上写写画画呢?
“随着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职业教育重要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
冯骥才的头衔很多:中国当代作家、画家、文化学者和教授,但熟悉他的朋友都喜欢叫他“大冯”——这也是他的微信名。
近日,87岁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退休教师刘本培离开了他一生热爱的三尺讲台,离开了他付出全部心血的地质教学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