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千万失能老人面临照护难 专家:行业规范待建立
18日,由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主办的“第五届社会养老创新发展论坛”在北京召开。
-
用发展眼光看“35岁现象”(大家谈)
准备跳槽,却发现不少用人单位将招聘门槛设置为“年龄在35周岁以下”;本想再拼拼,无奈身体机能和学习能力不如从前……遭遇“35岁现象”,让不少打拼多年的白领倍感压力。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12月20日电(记者 张尼)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数量约4000万,这群体的面临的“照护难”值得关注。在业内专家看来,照护人员的短缺是目前面临的问题之一,未来在破解“招工难”的同时,更需要解决行业规范及标准缺乏等问题。
图为第五届社会养老创新发展论坛现场。
18日,由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主办的“第五届社会养老创新发展论坛”在北京召开。自2015年起,该论坛已连续举办5年,今年的主题为“创新社会养老·建设幸福社会”。
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约2.49亿,65岁及以上人口约1.67亿。但中国老年人整体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超过1.8亿老年人患有慢性病,患有一种及以上慢性病的比例高达75%,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约4000万。如何解决这些老人的照护需求成为一大难题。
与会专家在论坛上强调,目前失能、半失能老人,特别是其中的中低收入者,是社会养老、家庭养老、政府养老关注的重点。如今,失能、半失能老人的照护无法完全依靠政府或者家庭,而是要由政府、社会、家庭、个人联合起来,共同解决。
此外,专家普遍认为,目前,老年照料是目前老年事业、老年产业发展中一个短板。
“对家庭服务人员现在的市场需求是一两千万,去年(供给)仅有300万,因此存在庞大的缺口、硬短板,需要源源不断的人员,让他们有体面劳动、有优厚的报酬,进入到家庭服务。”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中国劳动学会会长杨志明在论坛上强调。
在他看来,目前老年照料服务供给不足是普遍现象,而供给不足的背后是有一系列难题待解决,其中包括招工难、家庭照料陪护没有基本标准等等。
他分析称,由于基本标准和规范的缺失,在照料过程中发生一些不愉快的争执难以理断,劳动争议难解决。照护人员本身也缺乏专业训练,同时自身还面临着养老保险如何缴纳等权益问题。
资料图:重庆一养老服务所自主设计的一款专为失能老人服务的“移动机”正式投用。 钟欣 摄
杨志明认为,破解现在的问题,未来应该需要做到 “六有”,即上岗有培训、发展有龙头、服务有补贴、行业有规范、环境有宽松、小区有驿站。
他强调,未来既要解决服务人员缺乏培训、行业缺乏规范的问题,还要解决照护人员本身面临的困境,同时还应该满足老年人需要就近服务的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在政策层面,今年11月,国家卫健委等8部门对外公布了《关于建立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的指导意见》。
其中明确提出,要增加从事失能老年人护理工作的护士数量,鼓励退休护士从事失能老年人护理指导、培训和服务等工作。
文件中还强调,要进一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服务,充实长期照护服务队伍。面向居家失能老年人照护者开展应急救护和照护技能培训,提高家庭照护者的照护能力和水平。
在业内专家看来,未来随着社会需求不断增加,养老市场和养老机构的建设,以及服务的供给也将出现新变化。
18日,由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主办的“第五届社会养老创新发展论坛”在北京召开。
准备跳槽,却发现不少用人单位将招聘门槛设置为“年龄在35周岁以下”;本想再拼拼,无奈身体机能和学习能力不如从前……遭遇“35岁现象”,让不少打拼多年的白领倍感压力。
说多了家长群的故事,钱报记者一直挺好奇老师群的日常话题:是聊学生的成绩?还是谈自己的教学?于是,昨天做了个小调查,没想到收到的老师群截图发现,很多都成了失物招领群。
福田教育又以先行示范者的昂扬奋进姿态,走在全国前列。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应用现场会初次绽放,便把“绣球”抛给了深圳福田区。
截至12月中旬,这一年,我们已相继送别32位两院院士——这也是2018年逝世的院士总数。此外,还有数位在所属领域居功至伟的科学家也于今年离世。
上周,英国《自然》杂志发布2019年全球十大科学人物,北大教授邓宏魁是唯一登榜的中国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