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州黄埔举行建筑工匠技能擂台赛
近日,由广州黄埔区住房城乡建设局、区总工会联合举办的黄埔区首届建筑工匠技能擂台赛在中建铁投集团轨道交通公司A3-2项目拉开帷幕。
-
河南首个“数字职工书屋”落地
10月16日,由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大河书局与漯河市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站共同建设的“河南省标准示范化职工书屋”揭牌投入使用。
【德耀中华】
“我从20世纪70年代起,就在农村放电影。刚开始,乡亲们叫我‘放电影的好闺女’;后来,孩子们叫我‘放电影的好妈妈’;现在,大家都叫我‘放电影的老太太’。”河南省开封市祥符区电影公司党支部书记、经理郭建华说,“在我当放映员的20年里,共为观众放映13000多场电影;在当站长和经理的23年里,共组织放映故事片、科教片14万多场次,观众达上亿人次。”
一块银幕,伴随着郭建华从青春走过花甲,一句为农民放电影的承诺,让她坚守农村电影放映阵地43年。9月5日,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名单揭晓,郭建华当选全国道德模范。
1976年,郭建华成为开封县电影公司的一名农村放映员。那个年代,农民一听说哪个村放电影,十里八村的乡亲们早早就背着孩子、拎着凳子向放映场上奔去。“那时候,能给这么多人放电影,我感觉真幸福啊!”郭建华说。
1978年,电影《烈火中永生》刚在农村放映时,大家都翘首以盼。乡亲们见到郭建华就问:啥时去俺村放映呀?当时郭建华已怀孕7个月,但为了让乡亲们尽早看上这部电影,每天晚上要去3个村放6场电影。放到第18个晚上,第二场电影没放完,郭建华就疼痛难忍,倒在放映机旁。乡亲们用板车把郭建华拉回家,孩子早产了。接生医生哭着说,孩子不行了。两个小时后,孩子的眼皮微微动了一下,总算缓过劲来。丈夫喜极而泣,说:“你放映的电影主题曲叫《红梅赞》,孩子就叫红梅吧。”
二女儿出生时是1982年,当时郭建华在乡下放戏曲电影《包青天》。电影还差一本胶片没放,她就被送到医院,一个小时后,二女儿出生了。因为这部电影有句唱词“雪里梅花耐霜寒”,郭建华就给她取名叫雪梅。
20世纪90年代,农村电影放映市场走下坡路,不少电影公司相继关门倒闭。县电影公司前任经理辞职了,上级决定聘郭建华任公司经理。在郭建华的带领下,濒临倒闭的县电影公司又重新启动了。这一年,大家心里都铆足了劲,电影公司收入由原来的不足4万元上升到了20万元。
“这么多年,苦过,累过,痛过,但我为农民放好电影的信念一天也没有改变过。只要一坐在放映场上,机器一转,我就随着剧情和观众一块儿落泪、一块儿欢呼,忘记了什么是苦、什么是累。”郭建华说,作为一名老电影人,她爱电影,爱乡亲们,爱农村,就想守好农村电影这块阵地。
村里看电影缺少场所,她带领职工反复试验,研制出了“春雨”牌流动电影放映棚,并获得了国家专利;在放映电影前,她在各村镇广场组织盘鼓队、广场舞等活动,既吸引了农民观影,又增进了邻里和谐。“经常有人问我,农村电影市场缺乏吸引力怎么办?我采取的是‘按需放映’‘菜单式点映’,农村老人多,喜欢看戏,我就经常给他们放《包青天》,老百姓看多少遍都不烦;群众想了解法律知识,我就给他们放《农村防诈骗常识》。”郭建华说。
开封祥符区盛产花生,为了让乡亲们获得更好的收成,在郭建华建议下,河南影视集团改变传统的拍摄手法,拍摄了科教片《咱家花生好收成》,影片有演员、有故事、有情节,让农民在欢声笑语中学到了先进种植技术。如今,祥符区50万亩花生不仅通过了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还上了国际航班,成为飞机上的休闲小食品。
如今,她初心不改,依然坚持在基层放映第一线。“电影是我的生命,我最大的心愿就是把银幕高高地挂起来,让群众文化活动火起来,让父老乡亲们乐起来,让精神文明传播开来。”郭建华说,只要乡亲们喜欢看,她情愿当一辈子乡村放映员!
(记者 王胜昔 通讯员 于海刚)
近日,由广州黄埔区住房城乡建设局、区总工会联合举办的黄埔区首届建筑工匠技能擂台赛在中建铁投集团轨道交通公司A3-2项目拉开帷幕。
10月16日,由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大河书局与漯河市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站共同建设的“河南省标准示范化职工书屋”揭牌投入使用。
当前,面向未成年人的各类校外教育培训机构五花八门,质量参差不齐。记者调查发现,一些涉诉的教育培训机构,在合同上大做“文章”,签订“霸王免责条款”、机构之间相互“转包合同”甚至出现“阴阳合同”……
当前高校教师业绩评价和职称评聘过程中,“唯论文”现象非常突出。然而,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我从20世纪70年代起,就在农村放电影。刚开始,乡亲们叫我‘放电影的好闺女’;后来,孩子们叫我‘放电影的好妈妈’;现在,大家都叫我‘放电影的老太太’。”
“我躺下是敦煌,醒来还是敦煌。”这是挂在樊锦诗嘴边的一句话。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樊锦诗获得“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