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疫情对我来说是场成人礼”
在即将进入社会的关头,这场疫情及其引发的诸多现象,对我而言不啻一场成人礼。虽然前路雾障重重,心灵上的迷茫却少了许多。我希望活得更加深刻、更有意义,希望找到一份称心的工作,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
如何抓住娃们的注意力,老师们放大招了
宅家网课已一个多月,孩子们对网课的新鲜劲儿过了,渐渐有了“审美疲劳”,家长们也陆续复工了,如何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网课效果不打折扣?这,成为了老师们每日的“灵魂叩问”。
择一事,终一生,只愿为中国人捧紧喝豆浆的碗
盖钧镒:奋“豆”不止
盖钧镒(左一)在豆田考察。资料图片
盖钧镒及团队的奋“豆”成果
20多年收集到1.5万余份大豆地方品种。1998年,建成世界第三大大豆种质综合性状数据库,其规模仅次于中国国家种质库和美国农业部的大豆种质资源库,为中国第二,世界第三。
绘制中国大豆育成品种系谱图,提出中国大豆品种熟期组划分方法和品种生态区划,发现了栽培大豆起源南方野生群体的分子遗传学论据。
主持和参加育成南农88-31等20多个大豆新品种,在长江中下游和黄淮部分地区推广5000多万亩,大豆亩产提高10%。
创建的国家大豆改良中心成为我国大豆遗传改良理论和技术研究的重要平台与大豆研究领域培养高级人才的重要基地。
即便已到耄耋之年,84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大豆遗传育种专家盖钧镒仍如年轻人一般保持着清晨到办公室,工作到深夜的作息。
在60余年的研究生涯中,他和同事的脚步走遍全国每一寸生长大豆的土地:收集、整理大豆种质资源1.5万余份,创新大豆群体和特异种质2万余份,主持参与了20多个大豆新品种的选育工作,长江中下游的3000多万亩豆田,也在他们的指导下实现了产业化生产。
即便如此,盖钧镒依旧不敢停下科研的脚步。当下,中国的大豆依旧依赖进口,他要和时间赛跑,把饭碗端在中国人自己手里。只要中国还未实现“大豆自由”,他奋“豆”的脚步就决不停歇。
“误入”农门的城里人
时间追溯到1957年,苏北涟水农村。
那一年,盖钧镒刚从南京农学院(南京农业大学的前身)毕业,留校任教的他主动提出前往农村锻炼。
当地的农民可能想也想不到,那个和他们同吃同住,一起挖河、推泥、种地的年轻人,竟然是个连农活都没干过的城里人。
虽谈不上家境优渥,但盖钧镒的父母格外重视子女教育,兄妹四人先后被送到当地最好的学校读书。小学毕业后,盖钧镒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无锡辅仁中学。这所江南名校,在往后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先后培养了十几名院士,盖钧镒就是其中之一。
学习理科,成为一名科学家,通过科学强国,为国家作贡献,是那个年代很多有志青年的理想,盖钧镒也不例外。但命运和盖钧镒开了个玩笑,因为身体原因,他学习理科的心愿没有实现,被录取到了南京农学院。
年轻的盖钧镒心里一百个不愿意,为此,他到医院做了手术治好了病,再次来到招生办公室,想看看事情有没有转机。但木已成舟,无可改变。回忆当初,盖钧镒坦言:“当时学理工科是最热门的,也是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非让我去学农学,真是不知道该怎么学啊!”
不过,入学后,盖钧镒对农学专业的态度渐渐发生了变化。
当时的南京农学院师资雄厚——小麦科学泰斗金善宝教授、棉花科学泰斗冯泽芳教授、水稻遗传育种学家朱立宏教授、留美博士吴兆苏教授、著名大豆遗传育种和生物统计学家马育华教授……可谓名师荟萃,群星闪耀。
盖钧镒对这些恩师如数家珍。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早年留学海外,成就等身,满怀一腔报国热情,放弃国外优渥的条件,回国支援新中国的建设。他们的经历和品格,鼓舞着年轻的盖钧镒。
在苏北农村,盖钧镒住在一位老大娘家里。大娘心疼他这个城里来的大学生,每天自己吃白菜萝卜玉米糊,却将细粮都留给盖钧镒。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和勤恳朴实的房东大娘在盖钧镒心里刻上深深的烙印,他暗暗立下誓言:“农民真好!我一定要好好为他们服务。”
恩师的引导,农民的辛劳,让他意识到,择一事、终一生,民以食为天,从事农业研究和学理科一样,都是在为国家发展作贡献。
在即将进入社会的关头,这场疫情及其引发的诸多现象,对我而言不啻一场成人礼。虽然前路雾障重重,心灵上的迷茫却少了许多。我希望活得更加深刻、更有意义,希望找到一份称心的工作,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宅家网课已一个多月,孩子们对网课的新鲜劲儿过了,渐渐有了“审美疲劳”,家长们也陆续复工了,如何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网课效果不打折扣?这,成为了老师们每日的“灵魂叩问”。
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众多大学生纷纷加入“逆行者”的队伍中,成为光荣的志愿者。
随着全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越来越多的地区开始全面恢复生产生活秩序,一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也将学校复学工作提上议事日程。
20多年收集到1.5万余份大豆地方品种。1998年,建成世界第三大大豆种质综合性状数据库,其规模仅次于中国国家种质库和美国农业部的大豆种质资源库,为中国第二,世界第三。
27日,来自贵州的李兰护士收到一幅素描画,画中的李兰正悉心照顾病患。画的作者是武汉东湖中学高三2班的彭昕烨。小彭2月6日第一批进入武昌方舱医院,他将方舱医院温暖的瞬间画成素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