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资讯

凉山蝶变的教育力量

2020-10-19 10:05:00 来源:中国教育报

  开栏的话

  三区三州横跨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云贵高原、黄土高原,贫困人口较为集中,自然条件极端恶劣,是中国最大的深度贫困地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地和最难啃的“硬骨头”。

  如今的三区三州,正在发生历史巨变。“知识改变命运,教育照亮人生”,作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性手段,教育扶贫在三区三州的脱贫攻坚战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近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河西呷多新村易地搬迁配套幼教点内,孩子在课堂上和老师游戏互动。记者 单艺伟 摄

  在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中国教育报启动“决胜全面小康 决战脱贫攻坚·三区三州教育行”大型融媒体报道活动。9路报道组分赴当地,触摸教育扶贫蓬勃跳动的脉搏,展现教育干部师生一鼓作气、顽强作战、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精神气概,感受当地干部群众团结一心脱贫奔小康的收获和喜悦。

  今天,本报推出“决胜全面小康 决战脱贫攻坚·三区三州教育行”特别报道,除在报纸上开设专栏外,还将同步推出系列短视频,用光影忠实记录发生在三区三州的动人故事。首期推出凉山州报道组的融媒体报道,敬请关注。

  透过飞机舷窗,层峦叠嶂的大凉山尽收眼底,山间依稀可见的迂回弯道,承载着贫困户的脱贫希望,也见证着新时代脱贫攻坚战中,这里经历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考察时指出:“最重要的,教育必须跟上,决不能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近年来,凉山把教育扶贫作为治本之策,“砸锅卖铁办教育”。随着彝区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民族地区十五年免费教育的全面实施,凉山教育短板得以逐渐补齐,全州“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实现幼儿园和幼教点全覆盖,贫困户失辍学子女一一劝返复学。

  “吃饭型”财政“砸锅卖铁”办教育

  曾经有多贫困,大凉山人对教育的理解就有多深刻。

  2014年精准识别之初,凉山州美姑全县共识别272个贫困村、10.13万名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高达39.79%,贫困村数居全省第三、全州第一,是凉山以及四川扶贫任务最重、基础条件最差、攻坚难度最大的县。

  指着学校的旧校址,美姑县洛俄依甘乡小学校长俄地尔良向记者诉说着学校过去的状况。2008年,俄地尔良到该校任教时,三四名教师挤在一间周转房里,没有卫生间和厨房,一些年轻教师待不了多久就走了。

  更难的是学生。教室不够,学生就挤到食堂上课;没有学生宿舍,一些学生得走几公里山路上学。

  如今,这一切都已成历史。

  这学期,洛俄依甘乡小学新校园正式启用,站在绿茵操场,俄地尔良向记者逐一介绍这所学校的新校舍,红白相间的新教学楼、标准的塑胶操场,错落有致的综合楼、学生宿舍、教师公寓,各功能室应有尽有。

  “1052名学生,一个都不少!”俄地尔良说,开展教育脱贫攻坚以来,学校面貌焕然一新,“现在每间教室均配备了多媒体设备,学校已经成为孩子们求知问道最温暖的港湾。”

  “越穷越要办教育,脱贫就要靠教育,穷县也要办大教育!”美姑县委书记马小宁说。他用几个“前所未有”来概括:党委、政府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项目资金的投入力度前所未有,校容校貌变化之大前所未有,义务教育均衡成效之大前所未有,控辍保学的力度前所未有。

  美姑县教体科局局长黄琼介绍,2015至2019年期间,美姑县先后统筹资金18.66亿元,着力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2019年美姑县斥资12.5亿元,新建、改扩建学校30所,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

  如今,欢腾的美姑河边,书声琅琅,一片生机盎然。

  不仅在美姑,同样的变化也发生在凉山其他地区。

  在凉山采访期间,记者在各学校发现,新设备、新教室、新操场、新风貌迎面而来,一栋栋现代化的教学楼拔地而起;孩子们在一个个宽敞、安全的运动场畅快奔跑;校园里,随处能听见孩子们的阵阵笑声……

  凉山州教育局副局长包晓华告诉记者,尽管凉山州财政属于“吃饭型”财政,财力承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资金投入力量较弱,但为了在2020年如期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任务,近年来,凉山州可谓是“砸锅卖铁”办教育。

  数据显示,5年来,凉山州整合各类资金90.75亿元,新改扩建学校2000多所。先后实施“全面改薄”“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大小凉山彝区教育扶贫提升工程”“十年行动计划”“三区三州”等重大工程项目;全州彻底消除中小学D级危房,城乡间、学校间办学条件差距进一步缩小,逐步实现县域均衡。改善办学条件的同时,凉山全面落实十五年免费教育惠民政策,推行“加强版”两免一补,建成了“精准到人”教育资助体系。

  “从总体上看,如今的凉山,因贫失学问题基本解决,‘义务教育有保障’全面实现。”包晓华说。

  山上的放羊娃不见了,学校“变大”了

  “太无聊了,我想出去打工。”今年春节一过,越西县第二中学初三学生阿杰(化名)动了外出打工的念头。

  手脚麻利的年轻人是工厂欢迎的对象,特别是用工荒时,企业开出的高薪,足以对凉山的少年和家长形成诱惑。

  阿杰上初中后,3次辍学打工,一次次被学校老师劝回。他口中轻描淡写的“外出务工”,曾是困扰凉山州控辍保学工作的一大难点。

  “我印象中,劝回来后又出去打工的不少,来回多的达8次。”包晓华还举了个例子,今年上半年,布拖县一名15岁的初三在读学生,6月原本要参加中考。然而,受疫情影响开学推迟,这名学生在开学时已外出打工。几经联系,甚至动用公安设备,当地政府的相关人员才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找到他。“派了两个驻村干部坐飞机去佳木斯把他接了回来。”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风光 记者 单艺伟 摄

  控辍保学是脱贫攻坚的“一票否决”指标。

  受多重因素影响,凉山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失辍学现象依然存在,尤其是深度贫困县小学高年级学生和初中生辍学、流动和留守儿童失辍学问题突出。

  为了解决这一“老大难”问题,凉山州“自揭盖子”,于2018年启动失学辍学问题全覆盖调查,于2019年初出台《控辍保学“一个都不能少”工作方案》等,全面落实“六长责任制”和“双线八包”制度,并创新采用户籍和学籍比对、移位点名等措施。同时,通过司法途径,保持控辍高压态势。

  以越西县为例。在学生“看不住就往外跑”的情况下,越西县实行县级领导和县级部门联校帮乡制,合理利用驻村工作力量,建立“人盯人”防范体系,形成全县上下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同时,越西县依靠司法控辍,为解决“留住学生”划定红线,去年以来已开展因辍学而起的“官告民”案例4起,让当地家长认识到依法保证自己的子女按时入学并完成义务教育是他们的法定责任。

  凉山提出随班就读、学业补偿、就地入学、送教上门、远程教育等办法,帮助学生安心学习。

  在越西县,还推出“集中编班+校外实训”的化解模式,以广东省佛山市的对口帮扶为契机,在佛山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参加“学习+生产”的校外实训活动,帮助学生与社会更好“链接”。

  多措并举下,凉山州控辍保学工作成效明显。截至目前,凉山录入系统60972名失学辍学学生已全部销号化解。如今,凉山实现了2.2万名贫困户失学儿童全部回到学校。

  在凉山的村村寨寨,让人感触很深的是,过去山上的放羊娃不见了,学校“变大”了。孩子们正接受教育的浸润,成为凉山繁荣兴盛的最大希望。

  学好普通话,学习跟得上了、工作更自信了

  “西瓜”“梨”“苹果”……

  随着辅导员的手指在黑板上移动,孩子们争先恐后地用普通话大声喊出。

  记者到达越西县河西呷多新村幼教点时,56名3至6岁的彝族小朋友正在混龄编班的教室里跟着辅导员汪健看图认识水果。

  学前儿童普通话普及程度低,曾是凉山当地脱贫攻坚“短板中的短板”,是贫困代际传递的主要因素之一。

  包晓华向记者透露了个中缘由。以前当地很多农村家庭多采用“散养式”早期教养,孩子到了七八岁直接进小学,有的十一二岁才进学校。由于不会普通话,听不懂、跟不上,在学校“一步慢,步步慢”,一些学生逐渐失去学习兴趣。而这也给他们成年后外出工作带来困难。

  因为不会普通话,找工作困难,能找的工作也通常是卖体力为主、技术含量低、收入低的工种,工作中出现问题不能顺畅交流解决……这些,都成为他们脱贫奔小康的阻力。

  今年24岁的彝族女孩吉夺合作,在给美姑县牛牛坝乡集中安置点彝绣培训班当主管的妈妈打下手。面对记者,尽管她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但问及学习经历,吉夺合作难掩伤感。“我只上到小学二年级,就出去打工了,当时在外面一句普通话都听不懂,也不会说,别人跟我说话,我只会点头。干活出错了,班长骂我,我只会哭。”为快速适应打工生活,吉夺合作通过听汉语歌、看电视节目等,用了三四个月,硬是学会了普通话。这让她终于有了“安全感”。

  在凉山,许多青年与吉夺合作有同样感受。

  扶贫先扶智,扶智先通语。

  2018年5月,国务院扶贫办、教育部在凉山州启动实施以提高普通话教学能力和推行科学规范的普通话教学方式为重点的“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试点工作,依托“一村一幼”幼教点,帮助民族地区学龄前儿童在学前学会普通话。

  行动实施两年来,取得积极成效。

  测评结果显示,入园半年的儿童已能用简单的普通话与人交流,入园一年以上的儿童基本实现“听懂、会说、敢说、会用”的目标,多数儿童能主动用普通话与人对话,不少儿童已能用普通话积极表达,良好的行为习惯也在慢慢养成。

  “学前阶段开始学普通话,成本最低、效果也最好。”许多凉山州的教师都这样认为。

  “学前学普行动就像一个支点,不仅受到社会各方热烈拥护和广泛赞誉,还撬动了凉山社会、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积极变化。”包晓华说,学前儿童进园(点)就读后,父母照看小孩与发展生产的矛盾得到有效解决,群众生产劳动时间得到有效保证,家庭收入得以提高;学前儿童学会普通话后进入小学,不再有因语言导致的学习障碍,失辍学问题得以从根本上解决;通过小手牵大手,出现孩子教家长说普通话、打扫卫生的新风尚,彝区现代文明生活方式正在形成。

  (凉山州报道组成员:王强 余闯 赵彩侠 单艺伟 倪秀 执笔:王强)

编辑:郑鑫

图片新闻

职教

评论

  • 愿体育老师当班主任早日成为时髦

    一位教师能否做好班主任工作,重点是其德育水平和管理班级的能力如何,责任心强不强,而与其所任教的学科没有多大关系。

  • “就业热身”助力大学生高质量就业

    2021届应届生“就业战”就已在各大高校打响。据《中国青年报》报道,8月中旬开始,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研究生文柯(化名)每天都关注辅导员在年级群里发的大量秋招相关信息。

资讯

  • 凉山蝶变的教育力量

    三区三州横跨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云贵高原、黄土高原,贫困人口较为集中,自然条件极端恶劣,是中国最大的深度贫困地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地和最难啃的“硬骨头”。

  • 那曲辽宁就业服务联络站成立

    记者近日从辽宁省人社厅获悉,那曲辽宁就业服务联络站正式挂牌成立。联络站成立后,将有针对性地向以高校毕业生为主的那曲籍求职人员提供辽宁省的就业岗位,搭建用人单位与求职人员供需交流平台。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