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向大会作工作报告。与往年相比,今年最高法的工作报告可谓是亮点多多。比如报告用38个小标题,全面回顾2019年以来全国法院紧紧围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目标;在典型案例的选取上,选取的案例有40多个,远超以往;在数据上,报告主文就有110多处数据,充分反映了人民法院工作成效。
但与这些述说工作成效本身相比,今年最高法工作报告的另外一个亮点是述说工作成效的“话风”改变,也是一个值得重点关注和肯定的方面。此次最高法工作报告的“话风”改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报告叙事更接地气。报告力图把重要司法政策、重要工作举措、典型案例背后的规则、精神讲清楚,让老百姓能听得懂、听进去、听出味,更加直观地感受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温度和力度。报告在提到审理“患者飞踹医生反被伤案”时说,改判医生为正当防卫,坚决跟“和稀泥”说不;在提到审理“私自上树摘杨梅坠亡案”时说,认定村委会未违反安全保障义务,让守法者不用为他人过错买单;在提到审理“小偷逃逸跳河溺亡案”时说,依法判定追赶群众无责,宣示法不强求正义者的过重注意义务。司法不“和稀泥”、“不让守法者为不法者买单”、“法不强求正义者过分注重义务”,可谓是2019年法制舆论场中的热词或提法,是老百姓理想的、听得懂的、最愿意听的司法叙事话语和原则道理,充分体现了人民立场和时代特征。
二是报告实现了“互联网+司法报告”方式。一改过去单一的文字报告模式,使得这一报告更加生动形象,入脑入心。据悉,最高人民法院首次选用增强现实技术与3D动画技术相结合,用不同场景下的三维模型立体化演绎展示了法院工作,与时俱进地对工作报告进行了解读。使用高科技新技术做严肃年度报告,是新颖的。而这样文字、画面等相结合的形象叙事方式,无疑是目前很多其它场景下的常见方式,是社会和群众更容易接受和受欢迎的方式。
此外,此次最高法报告的附件中,还有“扫码看庭审”等40个二维码,图文并茂延伸解读报告,可谓是“动感”时尚。显然,这都是司法亲民、为民的一次较好凸显和科技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