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理论

法治

民法典护航美好生活

张素凤
2020-06-16 15:52:38  来源:安徽日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诞生,开创了我国法典编纂的先河。这部新中国条文最多的法律,1260个法条,对应着细致入微的民生关切,构建起全方位的民事权利保护体系,成为护航美好生活的法治保障。

  人格尊严得到更好保障。设专编对人格权进行系统保护,是中国民法典的首创。人格尊严是我们每个人作为个体应当享有的社会地位以及应受到的最基本的社会尊重。我们享有的生命权、健康权、名誉权、肖像权等权利就是法律尊重和保障我们人格尊严的必然要求和体现。1986年颁布的《民法通则》在第五章“民事权利”中规定,公民和法人享有姓名、名称、名誉等人格权,这奠定了我国人格权保护制度的基础。最高人民法院在《民法通则》基础上,就人格权保护问题又颁布了多部司法解释,为我国人格权保护制度的完善积累了丰富的司法实践经验。进入新时代,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党的十九大首次将“人格权保护”写进报告中。在民法典时代,人格尊严将得到更好保障。比如,人格权编系统规定了人格权的概念、内容、效力、行使要件以及救济方式等,使得我国人格权保护制度更加全面;民法典中关于自然人姓氏的规定,使得我们在姓氏方面可以有更多的选择;民法典中赔礼道歉的请求权不适用诉讼时效限制的规定,可以更好地慰藉被侵权人精神方面的诉求;民法典还保护我们有一定影响力的笔名、艺名、网名、译名,扩大了自然人姓名权的外延等。

  个人信息和隐私更加安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容易泄露和侵犯个人的信息和隐私。然而,我国现有法律对个人信息和隐私的保护较为滞后。隐私权作为一项独立的民事基本权利,首次出现是在2009年制定的《侵权责任法》中,但这部法律也只是确立了隐私权的法律地位及侵权责任,至于隐私如何界定等,则没有规定;关于个人信息的保护,虽有法可依,但相关法规不成体系且存在“刑法先行”的状况。民法典回应了信息时代的民生法律诉求。在体系安排上,民法典在人格权编中单设一章,专门对个人信息和隐私进行保护。在内容上,民法典的规定具体、明确、全面。民法典将“隐私”界定为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在将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证件号码、住址、电话号码、健康信息等纳入个人信息范围的同时,还将“电子邮箱地址”“生物识别信息”以及“行踪信息”囊括其中,使得个人信息的定义和范围更加清晰、全面。此外,民法典还具体列明隐私权的侵权行为,明确了处理个人信息应遵循的原则和条件等。

  “绿色原则”呵护生态环境。民法典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其一项重要内容和目标,有18条直接与生态环境保护有关,鲜明的生态环保色彩折射出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向往,浸润着新时代的价值理念。总则编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也即民事主体进行民事活动时应当遵循 “绿色原则”。物权编强调建设用地使用权应当符合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要求弃置固体废物,排放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等有害物质不得违反国家规定;合同编完善了合同履行制度,规定当事人在履行合同过程中应当避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侵权责任编在原“环境污染责任”的基础上,补充了“生态破坏责任”,增设生态修复责任,实现了损害赔偿与生态修复有机配合的环境共治目标。民法典的“绿色原则”为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提供法律保障。

  人文关怀促进人际和谐。民法典所蕴涵的人文关怀,对良好人际关系的维系、和谐社会的构建可以起到积极的导向和促进作用。如婚姻家庭编在第一章“一般规定”中,增设了“树立优良家风、弘扬家庭美德、重视家庭文明建设”的规定,倡导夫妻之间应当互相忠实,互相尊重,互相关爱;倡导家庭成员之间应当敬老爱幼,互相帮助,体现了民法典兼顾婚姻家庭伦理属性的特色理念和价值追求。民法典在人格权编中明确了性骚扰的行为表现及法律后果,并规定了机关、企业、学校等单位的预防、受理投诉、调查处置等责任,将有助于良好同事关系的维系。对于高空抛物致人损害的责任,在具体侵权人难以确定的情况下,《侵权责任法》第87条规定了“连坐”规则。民法典在此基础上增设了公安机关的调查责任以及物业服务企业的安全保障义务,这就大大减少高空抛物事件的发生以及其他邻居被“连坐”的概率,积极预防破坏和睦邻里关系的事件发生。总之,民法典这部“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为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了坚实法治保障。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法学院)

编辑:迟语洋

书库

工运

访谈

文献

  • “习惯重于方法”

    胡适强调读书治学须养成“勤、谨、和、缓”的良好习惯。

  • “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

    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毛泽东始终重视调查研究,并带头积极践行。如今,我们已步入新时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征程中,党员干部很有必要把调查研究这一“传家宝”传承好、发扬好。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