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汽车

车图

A级车半年考:德、日系分庭抗礼 吉利、长安捍卫自主

2020-07-20 06:52:00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上半年,国内A级车累计销售227.55万辆,同比下降27.72%,其中德系和日系分别有四款车型进入榜单前十,呈现出分庭抗礼之势。许海东分析,在经济困难的情况下,消费者会更加看中低故障率和省油等优势,进而选择德系、日系等品牌。

  相比之下,自主品牌则呈现两极分化的局面。上半年,吉利帝豪勇夺A级车市场销量第六名;长安逸动累计销售5.37万辆,同比增幅高达90%以上。此外,艾瑞泽GX、领克03均实现正增长;反观尾部车型,降幅大都在50%左右,“马太效应”十分明显。

  连续三个月,中国汽车市场产销量出现同环比上升,展现出强势回暖的趋势。不过受累于一季度疫情带来的影响,中国汽车市场上半年累计产销量下滑幅度依旧接近17%,其中A级车市场更是重灾区。数据显示,上半年,国内A级车累计销售227.55万辆,同比下降27.72%。

  上半年,随着思域和桑塔纳逐渐找回状态,德系和日系分别有四款车型入榜。此外,自主品牌吉利帝豪发挥出色,在前十榜单中排名靠前;反观美系品牌,仅有英朗一款车型进入榜单。中汽协副总工程师许海东分析,在经济困难的情况下,消费者会更加青睐故障率低和省油等优势的车型,进而选择德系和日系品牌。

  具体来看,今年上半年,轩逸展现出一骑绝尘之势,累计销售20.82万辆,比去年同期增长1.88%,并一举夺得A级车半程销冠。6月,轩逸销量达到5.38万辆,成为国内最畅销的车型。

  第十四代轩逸

  同为日系品牌,卡罗拉上半年累计销售14.98万辆,同比下降15.73%,夺得A级车季军;雷凌销售9.21万辆,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位于榜单第九位。值得注意的是,雷凌6月出现环比26.58%的下滑,是主流车型环比降幅最高的车型。另外,“机油门”事件一直是悬在丰田头上的达摩利斯之剑,这或将成为卡罗拉和雷凌未来的隐患。

  东风本田处于本次疫情的重灾区,受疫情影响,本田思域一季度累计销量不足2万辆,尽管在2季度奋起直追,但思域上半年累计销售仅为9.71万辆,同比下滑14.76%,位于榜单第八位。

  上半年,德系品牌在A级车市场的表现同样冷热不均。其中,朗逸累计销量仅为17.06万辆,同比下降31.82%,屈居A级车亚军,与轩逸的差距接近4万辆。目前来看,入门价格更低的朗逸启航版没有发挥预期的作用;朗逸纯电车型也未被消费者认可,上半年累计销量仅1500余辆。

  大众朗逸

  上汽大众桑塔纳的日子同样不好过,上半年仅销售7.23万辆,同比下降37.01%,位于榜单最后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帕萨特“碰撞门”事件持续发酵,已经传导至上汽大众旗下其他车型。

  在一汽-大众的产品阵营中,宝来的市场表现依旧稳健,上半年累计销售12.82万辆,排名维持在第四位;速腾上半年实现逆势增长,累计销售11.79万辆,同比增长2.71%,并位于榜单第五位。

  与此同时,一汽-大众大众品牌SUV车型已经独当一面;奥迪品牌在高档车市场持续发力;捷达品牌快速上量,都为一汽-大众的稳定发挥提供支持。上半年,一汽-大众累计销量达到874174辆,顺利夺得中国乘用车市场销量冠军。

  值得关注的是,日系品牌的4款车型目前价格均相对坚挺,若采取“以价换量”的打法,尚有增长空间。反观大众方面,第八代高尔夫蓄势待发,有望冲击前十榜单;捷达品牌也在逐渐上量,德日之间的竞争无疑将愈加激烈。

  上半年,自主品牌在A级车市场呈现两极分化的局面。其中,帝豪累计销售10.15万辆,同比增长19.3%,勇夺A级车市场销量第六名;长安逸动累计销售5.37万辆,同比增幅高达90%以上。此外,艾瑞泽GX、领克03均实现正增长。反观尾部车型,降幅大都在50%左右,马太效应十分明显。

  2020款全新帝豪

  面对疫情,帝豪和逸动实现大幅增长无疑值得肯定,不过二者的逆势崛起却以牺牲利润为代价。吉利汽车官网显示,2020款全新帝豪现金优惠至高1.3万元,优享价5.68万元起;长安逸动则在3月份升级为逸动PLUS,在升级外观、内饰的同时,推出包含6000元现金优惠、以及至高5000元的置换补贴等“购车立享8重PLUS豪礼”。

  不过,自主品牌的前景依旧可期。许海东认为,在此前抑制性需求被逐步释放后,购买自主品牌的群体与购买外资品牌的群体会趋于平衡,故三季度自主品牌的市占率有望回升。

  相比之下,美系品牌在A级车市场几乎乏善可陈。其中,英朗上半年累计销售10.05万辆,同比降幅超过三成,仅位于榜单第七位;科鲁泽已经掉出榜单之外;福睿斯和福克斯月均销量不足4000辆。

  今年3月底到4月初,上汽通用分别推出搭载1.5升四缸发动机的英朗和科鲁泽车型,随后二者销量出现复苏。然而,从6月销量来看,两款车型环比均出现15%以上的下降,大有昙花一现的趋势。未来,英朗和科鲁泽能否再次脱颖而出,恐怕还需要时间的检验。(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记者姜智文)

编辑:高子惠

车图

新能源

自动驾驶

召回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