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农林水利行

【中国梦·大国工匠篇】

35年青春献给塞罕坝 他是百万亩林海的守护者

2019-09-16 14:20:22

  编前语:“中国梦·大国工匠篇”大型主题宣传活动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和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开展,中央新闻网站、地方重点新闻网站及主要商业网站共同参与。活动旨在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通过采访报道基层工匠典型,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在全网全社会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从亮兵台眺望塞罕坝机械林场。袁秀月 摄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9月16日电(袁秀月)从北京一路向北,驱车四百多公里,就到了塞罕坝。

  这里是河北山地和内蒙古高原的交接处,它的名字“塞罕坝”也是蒙语和汉语的结合,意为“美丽的高岭”。

  从高岭的高处望去,映入眼帘的是万亩林海,茂密繁盛。它源于1962年,也是塞罕坝机械林场副场长张向忠奋斗35年的地方。

张向忠在工作。袁秀月 摄

  初到塞罕坝:这哪里像一个国有单位啊!

  只不过,在1984年,张向忠大学毕业刚被分配到到塞罕坝机械林场时,他看到的并不是今天这副情景。破旧的瓦房、简陋的办公室、连农村都不如的宿舍。他的心里哇凉哇凉:“这哪里像一个国有单位啊!”

  殊不知,那时的塞罕坝已经是一代造林人艰苦创业后取得的成果。

  历史上,塞罕坝丝毫不负“美丽”之名,水草丰美、森林茂密,被誉为“千里松林”。清朝时,康熙帝还在这里设置“木兰围场”,时人称赞“木兰草最肥,饲马不用豆”。

  然而,随着清朝国力衰退,塞罕坝被开围放垦,之后又遭遇了日本侵略者的掠夺,加上连年山火,树木被砍伐,森林逐渐消退。美丽的高岭变成荒凉的沙丘。有人形容“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

  北京也深受黄沙之困,往北直线距离180公里,就是内蒙古的浑善达克沙地。它的海拔达1400米左右,而北京只有40多米。有人形象地说,如果这块沙源挡不住,就如同“站在屋顶上向院里扬沙”。

  1962年,地处浑善达克沙地南缘的塞罕坝被赋予了重任,建设机械林场,阻挡风沙。

第一代务林人住过的马架子。袁秀月 摄

  塞罕坝土层薄、气温低、无霜期短

  然而,在荒地造林何其困难。这个过程曾被外界形容为“从一棵树到一片海”。

  “因为塞罕坝属于特殊地形区,气温低,年平均气温只有零下1.4℃。无霜期短,建场初期不到50天。而且土层薄,薄的地方不到十公分,厚的也只有20到30公分左右。年均降雨量不到500毫米。”张向忠说,在这样的条件下能造成百万亩林海,实属不易。

  张向忠的岳父就是第一代造林人,他常说:“你们现在条件比我们好多了。”那时,林场职工的生活条件很差,很多人要住地窖子和马架子。林场粮食匮乏,为了解决职工家属的吃饭问题,很多人都要边种树边种地,边生产边生活。

  冬天气温达零下40多℃,经常风雪肆虐。一位老职工曾描述:“大雪被风一刮,屋内就是一层冰,即使烤着火炉子也不会有热的感觉。”

  “他们那个年代都是一心工作,没有别的。”张向忠说,虽然条件艰苦,但老一辈对工作的要求却非常严格。建场初期,即便场长、书记到基层检查,也得排队打饭,加塞都不行。

张向忠和同事在工作。袁秀月 摄

  第二代务林人的担子也不轻

  上世纪80年代初,林场在大规模造林结束后,转入营林阶段。所谓营林,即“森林经营”,包括提高森林质量、发展生态多样性、预防火灾和病虫害等。

  很快,年轻的张向忠就投入其中。虽然过了最艰苦的创业时期,但第二代务林人的担子也不轻。因为没有森林经营就没有林木的生长,靠自然竞争,林木的生长会很缓慢。更重要的是,造林一时,管护却是一世。

  张向忠常年驻扎在最基层林区,和同事穿梭在林木间,反复探索研究,攻破了一个个技术难关。他解决了罗盘仪导线测量对中误差问题,解决了采伐标准地与林分平均胸径存在差异影响作业设计精度问题……

  近些年来,塞罕坝造林进入“啃骨头”阶段——在土壤贫瘠的石质山地和荒丘沙地造林。很多地方坡度陡,机械无法作业,只能由人把苗木运上山,一个人每次只能抱一棵或两棵上山,造林成本相当高。

  张向忠带技术员反复实践,创造了不整地等行距不等株距造林方法,解决了石质山区造林绿化成活率低的难题,使其达到90%以上。

塞罕坝曾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袁秀月 摄

  每年门诊药费上万元

  二次创业,难题仍不少。塞罕坝机械林场面积有140万亩,山路遥远,现在能开车,以前只能靠腿。上一次山不容易,早上去,晚上才能回。所以通常情况下,张向忠一天只能吃两顿饭,早上撑得不行,晚上饿得不行,中午拿干粮垫一口。

  塞罕坝气候也多变,夏天山上蚊子比较多,冬天气温比较低。突然遇到大暴雨,连个躲雨的地方也没有,从头到脚全被淋湿。不过,最难的是遇上飞机防虫作业时期,每天三点钟起床准备作业,到七点钟结束。每一次作业持续半个月的时间,到最后,生物钟都错乱了,晚上怎么都睡不着觉。

  就这样积年累月,很多人都留下了病根子,慢性关节炎、胃病、糖尿病、脑供血不足等等。张向忠说,他每年的门诊药费都要上万元。

  这么苦,怎么坚持35年?还是因为成就感。“跟人一说,这块林子是我造的,这块林子是经过我抚育长这么好的,这也是一种成就感。”张向忠说,而且在他看来,塞罕的生活条件还是不错的,天天都是绿色,空气质量好。

  如今的塞罕坝,绿色已经延伸到每个角落,森林覆盖率超过80%。它用林海筑起了一道绿色屏障,有效阻滞了浑善达克沙地南侵。

  而不知不觉地,林场迎来了第三代务林人,张向忠也已经56岁了。

  “北方的树,一百年都长不了多大。跟树相比,人的生命太短暂,所以需要一代一代人的付出。”张向忠说,这就是塞罕坝人的责任。

  “一代接着一代干,一张蓝图绘到底”,这是属于塞罕坝人的一句话。张向忠就像他们的缩影,年轻时投身绿色事业,用半生诠释“塞罕坝精神”。

来源:中国新闻网
编辑:贾慧

新闻排行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第十六届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候选标兵单位...

  • 热点人物

    最美职工

  • 热点人物

    聚焦“绿色生态工匠” 助推生态文明建设

  • 热点人物

    70年·与祖国共奋进:三沙“造绿者“的“...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 李雪健:没有苦中苦,哪来甜中甜

    颁奖礼现场,所有演员为他起立鼓掌,尊称他为“所有演员的榜样”和“表演界定海神针”;电视节目中,年轻人为他的“呆萌”可爱,憨厚真诚所触动,赞不绝口;剧组里,从导演到演员再到工作人员,他是公认的表演艺术家和精神领袖,能与他一起拍戏,他们引以为荣。

  • 刘烨新剧聚焦快递小哥

    电视剧《在远方》作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百日展播剧目之一,9月22日将在浙江卫视、东方卫视以及优酷平台推出。这部剧聚焦快递行业20年来从无到有直至辐射海内外的发展历程,讲述了男主人公姚远从底层快递员到身家百亿的快递企业家的故事。著名演员刘烨饰演的姚远,正像编剧申捷所说的,代表着普通人身上可贵的奋斗精神,会深深打动观众。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