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技术就不要怕动手”
2009年以前,螺山水文站还是实行每年测流100次以上的连时序测站,由8人全年驻守,每次测流都需4个小时左右。为了精简测次,罗兴和同事们一起开展单值化分析试算,使螺山水文站在2009年成为长江上第一个实现流量单值化站,实现汛期驻守,枯季巡测,每年流量测次减少到30余次。这项技术获得了“长江水文技术创新一等奖”。
同年,上级单位为螺山站配发了一台进口的Trimble(天宝)GPS罗经,该仪器能够解决ADCP(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受铁质船体干扰,提高流量测验精度。为了实现仪器早日投产,罗兴和同事又马不停蹄地开展比测。由于该仪器在当时并没有使用前例可循,为了摸索仪器使用方法,罗兴将仪器随带光盘中的英文用户指南,对照着英汉字典,逐字逐句翻译。尽管翻译出来有些生硬,但是使用方法在他脑海中逐渐成型。
“走,我们试仪器去。”“啃”完上万字的英文指南后,罗兴兴冲冲带着同事一起上船比测。然而,测试结果并不理想。回到单位,罗兴又拿起仪器和说明书反复比对,并带着仪器再次进行比测。不料,结果仍是失败。
同行的职工已经不抱希望了,但罗兴不愿放弃,他静下心来,脑海里不断回想一个个英文字母,推敲问题出在哪。“那几天甚至半夜也会惊醒,想着是仪器哪儿设置不对,然后一个翻身就从床上起来重新琢磨。”罗兴说。经过几天的反复推敲琢磨,罗兴重新调整了参数设置,并大胆再次进行测试。“26000立方米每秒,30000立方米每秒,40000……”功夫不负有心人,随着一次次比测通过,罗兴终于掌握了该仪器使用方法,解决了高水位期比测误差大的问题,将ADCP流量测验范围从20000立方米每秒拓展至55000立方米每秒,也为后面测站的使用提供了借鉴经验。
在仪器研究方面,罗兴也越来越“大胆”,别人不敢碰的故障设备仪器,他偏偏迎难而上。他凭借经验判断,许多仪器的问题肯定是出在里面、不出在外面。遇到这类故障仪器,他第一个想法是:“拆”!
一台价值26万的进口仪器信号时好时坏,他拆开后找出问题在内部一截二极管上,于是花3块钱在网上买了二极管换上并成功修复;一台仪器信号时有时无,给工作带来很大不便,他拆开后发现干燥剂全部卡在电路板上,于是买了两把钟表刷,花了一整天把干燥剂一颗颗清理下来,使得设备运转良好……
“搞技术的人一定要动手,不要怕。仪器设备都要自己的工作性能,用心去使用,而不仅仅看作是工具,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罗兴谈到自己的经验,脸上洋溢着满满的职业幸福感。
罗兴(右)与同事分析水样 黎梦竹/摄
“传承技术,也要传承精神”
水文预报工作是防汛抗旱的“耳目”,其主要任务就是了解长江水情变化,为防汛抗旱、水工程建设以及国民经济发展决策提供数据支撑。因此,“准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现在,罗兴在管理工作中常告诫新来的年轻人,与数据一定要“较真”,“要真正沉到工作中去”。
2014年,中游局承接某地山洪灾害调查项目。测量中,罗兴带着几个刚参加水文工作的年轻人,每天起得早、收工晚,吃饭也不定时。几个新人不免抱怨,觉得工作“太苦了”。有人问有没有“投机取巧”的办法,想让工作轻松些。罗兴语重心长告诉他们:“刚刚参加水文工作,一定要干得踏实。水文工作不是坐在办公室就能干好的,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工作态度,工作才会有收获。”
在罗兴的鼓励下,团队凝聚力越来越强。罗兴回忆,2018年7月,受长江上游水情影响,中游江水含沙量大,这样的情况持续时间远超往常,达到了23天。由于含沙量的检测结果对下游河道影响至关重要,罗兴带领大家从早到晚连续工作了23天。
此外,在完成防汛测报之余,罗兴积极研究长江中游干流河段螺山水文站、汉口水文站的径流及来水来沙等水文特性,并提出相关研究成果和建议,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防洪调度、港口修建、航道整治与维护、滩涂围垦、工农业生产及生态环境保护等,都产生了积极作用。
10余年来,从最基础的水位观测员,到泥沙室分析员、外业组长、内业组长等,罗兴几乎把测站里所有的工作岗位都干过一遍。“交办的事情不打折扣,百分之百做好,才能真正尽到保护长江母亲河的职责。”这句话被罗兴常挂在嘴边。他也将和千千万万的水文“尖兵”一样,继续守望长江、保护长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