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理论

学习要论

“十四五”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新使命

郇庆治
2020-11-19 08:06:06  来源:人民论坛网

  贯彻落实好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充分发挥“十四五”规划目标的统领作用

  对于即将开启的“十四五”时期,我们不仅应当在“两个一百年”的时间跨度上,而且应结合“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来理解。就前者而言,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政府正在带领中国人民迈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关键时期。前一个十五年要基本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后一个十五年则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无论就近期(“五年”)还是中长期(“十五年”或“三十年”)间距来看,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或生态文明建设都是一个极具政治象征性的“支撑性目标”:“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生态文明全面提升”。就后者来说,当今世界的经济政治格局正在经历着百年未遇的深刻变革,而新冠肺炎疫情更是让这种格局更加充满变数和不确定性。可以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所提出的“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努力在一个不确定世界中发现未来发展机遇的重大战略,其核心就是通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道路与既定方略,着力于进一步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并依此来提供可以作出的世界性贡献——尤其是对于那些很可能较长时间内处在经济萎靡与疫情肆虐双重打击之下的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这其中,继续推进以绿色发展为核心议题的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就是一个明智之选。由此,我们也可以理解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所作的“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承诺何以受到广泛肯定与称赞。

  展望我国“十四五”时期的生态文明建设,最为重要的是切实贯彻落实好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充分发挥“十四五”规划目标的统领作用。这一方面是指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思想引领作用,另一方面是指“十四五”规划目标及其实施纲要的实践规约作用。必须强调的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国共产党新时期生态环境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与政治意识形态,同时也作为中国特色与风格的环境人文社会科学话语理论,对于当代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多方面的重要引领意义。而其中最为重要的则是,我们所追求实现的环境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无论就阶段性目标还是路径手段而言,都是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坚持与自我完善、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段性提升与绿色转型结合在一起的。这种现代化不仅仅是经济技术层面上的修修补补或升级换代,更不是简单模仿或引入欧美国家现存的生态环境公共政策与管理制度。比如,2015年初开始引入实施的中央环保督察机制,它的重要功效之一是借用我们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更为熟悉的手段来实现社会各界对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意识的提高和把生态文明建设议题融入到其他“四大建设”议事日程之中,因而可以理解为一种中国特色的环境政治或“生态文明建设政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的大量批示、指示和讲话,也可以从这一角度来理解。总之,正是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对优质公共生态产品的向往,构成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民意基础和现实动力,同样也是致力于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初心”。

  “十四五”规划目标及其实施纲要的实践规约作用,既体现在它所制定或限定的各阶段目标和路径手段方面,也体现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方面。一方面,“五年规划”是对更为具体的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目标的更强约束性规定,比如若干个约束性指标和若干个建议性指标,而“五年规划”又是面向后面的“十五年”甚或“三十年”的经济社会中长期发展的,这既体现了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有计划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本质特征,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政府进行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和经验。另一方面,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特征来看,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是中国共产党发挥全面政治领导作用的一个重要体现,也是确保人民群众根本与长远利益得以实现的一个重要途径,而“十四五”规划纲要的具体制定落实则是由国务院在党中央领导下来组织实施的,中间还要先经过全国人大的审议批准。也就是说,党的全面领导作用更多体现在政治层面,而不是代行或包揽国家行政部门的职权,而这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特点。

  总之,“十四五”规划及其贯彻实施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大事,我们理应将这一规划目标及其实施纲要制定好、宣传好、贯彻落实好,使之成为我国未来五年甚至更长时间内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有效规约与积极促动。

  (作者为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

1 2 共2页

编辑:迟语洋

书评书讯

工运前沿

专家学者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