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劳动模范-正文
徐伟:测量一线的国宝级蓝领(图)
//www.workercn.cn2013-10-28来源: 中工网—《劳动午报》
分享到:更多

    累到极致 200米他走了半小时

    在一项工程建设中,测量放线是第一道工序,是测量放线工来确定建筑物的大小、位置,通过测量放线来实现建筑师的理念。因此测量放线工总是第一个走进施工现场的人。

    测量工作是野外作业,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并存的综合性劳动,既费脑力又费体力,工作环境比较艰苦,劳动强度也很大,工作时间难以固定,很多人都说,测量放线是建筑工程领域最苦最累的一项工作。

    2005年8月,首都机场3号航站楼开工,这是2008年奥运会的重要配套项目,这就意味着仅用2年的时间就要完成如此规模庞大的现代化国际机场。工期异常紧张,在中标后的第一时间,他和同事们就奔赴现场。

    当时,徐伟进场时,3号航站楼的项目地点还是一片荒地,地上到处都是石头,高高低低尽是水坑,草长得比人还高,苍蝇蚊子四处乱飞。可就在这种环境下,徐伟每天在工地上进行测量,从东到西800米、从南到北1000多米,一天下来不知道要走多少个来回。每天走上数十里不算什么,最艰苦的是,在太阳底下连站10几个小时不动窝儿的进行点观测。那段时间,徐伟每天早上5点半就从家出发,7点前就开始现场测量操作,晚上测量工作结束后,组织大家召开当天的总结会,解决当天的难题,讨论第二天的工作安排。下班最晚的时候晚上11点多才从工地走,回到家已经凌晨。

    下班回家,公交车站距离家门口只有200米,但是,徐伟几乎每天都要歇几次才能走到家,最长的一次,甚至半个小时才走到了家。

    援建汶川 他创造了“花荄速度”

    “我是测量放线的,就得先到现场!只有放好线、定好位,才能建好房!”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后,徐伟第一时间请战,22日随同事第一批勇赴灾区,以最快的速度顺利完成全国首个过渡安置房示范小区——京安小区的测量定位工作,十天十夜建成交用,为创造闻名全国的“花荄精神”、“花荄速度”奠定了良好基础。

    在过渡房工地旁,有一栋五层高的楼房,这栋楼在地震时遭到了比较严重的破坏,徐伟在楼顶进行测量的时候,突然发生了剧烈的晃动,他立刻意识到,余震来了。当时,徐伟离楼顶的边缘只有不到半米,他本能的反应是牢牢地抱着全站仪,后退到楼顶中心的位置,等余震过后,徐伟重新支起设备继续工作。

    事后有人告诉徐伟,那次余震是5·12之后最大的一次余震,6.4级。事后回想,徐伟却说他并不后悔:“我在鬼门关走了一趟,但是却为过渡板房的建设争取了两天的时间。”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