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测量放线 是力气活更是技术活
“干测量放线工作,光有把子力气、光能吃苦是不够的,它不光是个力气活儿,更是项技术活儿。”刚入这行的时候,徐伟接触的建筑大都是方方正正的多层建筑,那时候靠积累点经验就能应付自如,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规模庞大、造型奇特的建筑大量涌现,对从业人员的技术要求越来越高。
在中日青年交流中心工程中,钢结构球网杆是从日本运来的。有一天,施工中遇到了问题,有38根球网杆差3厘米怎么装都装不上,日方的态度有些傲慢,坚持说是中方测量的问题。徐伟听说后,认为这不大可能,因为对这个工程的每一项测量他们都经过反复计算、反复论证,不可能出现问题。矛盾面前,争执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只能拿数据和事实说话。而现场的二次实测表明,问题就出在钢构件的尺寸上,差一个槽宽的距离。数据面前,日方承认了他们的错误,38根杆又运回日本重新加工。
干完中日青年交流中心工程,身边的人都说,徐伟的那股子“钻”劲儿更足了。徐伟说,干技术,就得有这股子“钻”劲儿。钻得越投入,就越能体会到技术带给自己的快乐。
工作30年来,徐伟习惯走到哪里,就学到哪里;看见什么,就琢磨什么。对测量放线工作到了一发不可收拾的痴迷地步。国家大剧院是椭球体,当时由兄弟单位负责施工,根本就没有徐伟什么事儿,可是当时他对这个新型的建筑物非常感兴趣,工作之余就动起脑筋来了,仔细琢磨,认真钻研,还真摸出了一点门道。在北京市测绘协会学术交流时,徐伟谈了他的方案,当时在场的专家们就说:“徐伟编的方案比施工单位想得还周全”。
零下17℃ 他一站就是4个多小时
在天津西站工程中,徐伟带领测量组人员每天的工作时间达十几个小时,期间正值百年不遇的大暴雪,寒风凛冽刺骨、最低温度降至零下17℃。为保证测量精度,在操作仪器时徐伟带头不穿长大衣,不戴手套,在两米高的测量平台上,一站就是三四个小时,手脚都僵直麻木了,身体却一动也不敢动,生怕脚步的震动会扰动仪器、影响了测量精度。
尽管苦点累点,但徐伟心里是热乎乎的,因为,在天津西站工程上,面对110万平方米的测区面积,面对比以往工程多出五六倍的测量路线长度,面对比其他普通工程高出近10倍的精度要求,他和同事们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在高精度施工控制测量方面打破了专业公司的垄断,又一次实现了团队和自我的超越。
培养新人 他带出了一大批骨干
作为一个技术人员,徐伟清楚地知道,一个人只是一个点,要带动周围的人,才能形成一个面,才能推动企业和行业的发展。
对于徒弟的培养教育,徐伟处处以身作则,不分亲疏远近,在传授技术时从无保留。
他说:“教徒弟是我进一步学习的动力,现在新徒弟的基础素质非常高,学东西很快,老师傅用多年时间总结出来的东西,他们往往一两个小时就学会了,既然为人师,就得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水平,才能答疑解惑。”
30多年来,徐伟先后带出了20多名徒弟,现在全是独当一面的技术骨干,其中:高级技师3人、技师5人; 1人获全国技术能手称号;1人获全国知识型职工称号;1人获首都劳动技能奖章;2人获首都劳动奖章;1人获北京市建筑英才能工巧匠称号。
而徐伟最特殊的徒弟,就是他的爱人谷玉珍。两人1982年结婚,1984年开始一起放线。两人是夫妻,是同事,有时候还是互不服输的“竞争对手”。2004年,谷玉珍获得了全国“三八”红旗手的荣誉。
30多年来,徐伟先后主持了数十项重点工程、奥运工程的测量放线工作,累积施测建筑面积1000余万平方米,差错率为零。他还完成了27篇学术论文,创新23项测量放线技术、工艺及方法。
2009年,徐伟获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作为一名普通的蓝领工人,能够得到如此高的荣誉,是一种莫大的荣耀。
徐伟说,今天的一切他都应该感谢测量放线工作。是测量放线,给了他一生为之奋斗的事业。30年的朝夕相处,自己已经离不开工地,离不开他心爱的测量仪,离不开他深爱的测量放线事业。是测量放线,给了他一个美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