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刷油漆时老盼着开车床
1982年,耿家盛毕业于昆明机床技工学校,所学的专业是“产品表面处理”,他说:“实际上就是往产品上刷油漆,说白了就是油漆工。”耿家盛在昆明铣床厂刷了两年的油漆。
“有些油漆有毒,干了半年后,我经常流鼻血。”耿家盛对自己的专业和职业开始动摇,“根本原因还是受父母的影响,我们家是世袭的车工。我爸是车工,我妈是钳工,我哥哥是车工,我弟弟是钳工。我从小受父母影响极大,当时就想调动工作来开车床。”耿家盛甚至认为自己迷上开车床是因为身体里有车工的遗传基因。
1984年11月,耿家盛如愿以偿,调到了父母所在单位——昆明重型机器厂,当上了一名车工。
由油漆工而车工,这是两个相隔如山的领域,没有丝毫关联,耿家盛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好在他决心很大,很刻苦,再加上有父亲作后盾,耿家盛入门并不很难。他先后学习了车床和卧式镗床、工具铣床、摇臂钻床的操作。“不懂的地方就找父亲,老人把他一辈子的积累全部抖搂给我,所以我感到从油漆工转变为车工也不是很困难。”
原本要一年的学徒期,耿家盛3个月后就独立开机了。
从调到重机厂后的1984年到1999年,耿家盛先后获得8项和车工技术有关的奖项,在厂里成了人人知晓的“技术状元”。
云南工业欠发达,工业制造业也欠发达,一个心酸的数字可以折射“欠发达”这三个字。
“从1988年到2002年的15年里,云南全省高级技师只评聘出67人,缺乏高级技术工人的现状严重影响了制造业的发展。不仅如此,这还影响到职工学习技术的积极性,影响到职工就业、加薪等经济利益。”云南省职工技协办主任金毅说。
进入新世纪,云南省总把维护职工权益的工作从一般性维护转移到通过提高职工技术等级,为之创造再就业和获得高薪的机会。“云南省各级工会目前正在力推的‘云岭职工跨越发展先锋活动和云岭职工人才工程’。”省总工会副主席潘红伟说:“工人没有技术连饭碗都保不住,其他权益从何谈起。”
据他介绍,从2002年开始,云南省总联合省劳动保障厅等几家单位,开始实施经济技术创新工程。到2007年,大约5年时间里,通过开展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就有50名高级技师脱颖而出,其中最年轻的高级技师年仅24岁。耿家盛乃其中一员。
在“全国职工技术技能大赛”决赛中获得车工第14名的好成绩后的2004年5月,耿家盛被授予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同时获得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证书。同年12月,被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授予了“全国技术能手”称号。2005年获得省劳模和全国劳模称号。
2006年7月4日,耿家盛成为云南省政府授予的首届“兴滇人才奖”得主,获得奖金30万元,“表彰会一完,人家就给我一个存折。”
耿家盛是这次10名获奖者中唯一的技术工人。
遥远的目光:“3D打印技术对我的震撼”
车床设备的日益进步,也就是高度智能化,令耿家盛很是忧虑,他担心有朝一日车工这个行当会像照相摄影行当一样,随着照相机的高度智能化和普及化而淡出人们的视野。而从收入指标,耿家盛也可以敏感地感到技术工人在当下不吃香了。
“我们厂周围,每天一早都有拿着锄头的农民工等着干零活,一天低于150元他就不干,高的一天要挣200元,我是高级技师,但一个月到手的收入不到3000元,还没有一个农民工高。”耿家盛很忧虑,“前年我们分公司分来大中专学生17个,到现在只剩5个了,有的青工家长到车间一看,对孩子说,‘走,别干了。’技术工人不吃香了。”
耿家盛更加精深绵密的思考还在于,他认为——以他的车工行当为例——随着车床技术自动化程度的日益提高,车工本身的技术会被车床的自动化技术给替代了,3D打印技术的惊世骇俗尤其令他震撼,“这玩意儿太可怕了,我感觉我这行当可能会被淘汰。”
为此,他和弟弟耿家华产生了不同的看法。
“机床这几十年的发展由人工到数控,智能化越来越高,车工这个行当以后100%要被淘汰。”耿家盛忧虑重重,“我们的车床技术还是1.0,西方已经是4.0了,3D技术出现后,生产一部汽车甚至不要加工了,打印一辆汽车就3000多块钱。”
“不会,不会,至少车刀要人磨吧?装刀要人装吧?”耿家华不同意哥哥的看法,“父亲在世老说,天干三年饿不死手艺人,怕啥?”
“你这个人,脑筋就是很传统。”耿家盛对弟弟的看法极不认同。
第二批中国高技能人才楷模事迹简介 | 2011-03-31 |
中航工业东安高级技师汪焕兴:我只想当一个... | 2011-03-31 |
达人秀技 “数控状元”刘凤藻(图) | 2011-03-31 |
侯书强:“万金油”创千万元效益 | 2011-03-31 |
执着成就青春梦 | 2011-03-31 |
“革新能手”杨福龙(图) | 2011-03-31 |
钳工叶正春:练就“七十二变”本领(图) | 2011-03-31 |
邹斌:让中国钻机扬威世界 | 2011-03-31 |
三位云南技能人才的“前世”与“今生”(组... | 2011-03-31 |
一个油漆匠的车工情结 | 2011-03-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