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中国一线工人能不能创新?
——记全国劳模、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宝钢热轧厂技能专家王军(上)
中工网记者 王莹
王军每天都要来自己的劳模工作室查看职工的创新进度和成果。中工网记者王莹摄
今年49岁的上海宝钢热轧厂技能专家王军可谓“功成名就”——
他是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技术能手、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岗位能手、上海市劳动模范、上海市十大工人发明家、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然而,“功成名就”的王军并没有丝毫懈怠。按照他的话说:“创新已经变成我的学习方式、工作方式,甚至生活方式了。”
即便如此,他对自己还是不满意:“创新只有更好没有最好”从一名极其普通的岗位辅助工,逐渐成长为新时代的技术工人,王军在一线摸爬滚打近30年,在他眼中,创新本身具有无穷无尽的上升空间,自己非常享受在工作中创新带来的成就感。
辅助岗位毫无技术含量可言?
“岗位不仅为糊口,而是为有成长进步空间”
19岁从宝钢技校毕业,怀揣八级钳工梦的王军被分配到宝钢2050热轧精整线做剪刃组装工。在旁人看来,这种辅助岗位劳动强度大、技术含量低,很难熬出头。
“即使没机会成为八级钳工,我也要做最优秀的剪刃组装工。”朴素的职业追求、积极的职业心态是王军日后走上岗位成才的源动力。
剪刃组装真的只是蛮干的体力活吗?
王军没上岗多长时间发现剪刃更换速度与剪刃的装配质量都与生产密切相关。一次,作业线按计划更换剪刃后发现钢板剪切质量不如人意,几次调整后效果仍不理想。王军没有立即到机架上去调整剪刃间隙,而是通过对讲机,向生产方了解当班生产的产品规格,等到详细了解完生产情况后,王军只是轻松地在机架上调整了几个螺丝,开机一试,钢板剪切质量就达到生产要求。
作业长顿时对这个平时不爱说话的小伙子刮目相看,王军摸着后脑勺笑着说:“平时跟外方专家交流时留心作了记录,知道不同规格的钢板对剪刃间隙的要求不同,像这种薄规格产品,剪刃间隙应该比平时小,只要将固定螺丝稍作调整就可以了。”
能把平时留心记下的知识作用于一线生产实践,王军在岗位找到了自身价值,同时也受到启发:辅助岗位上也不能靠蛮干,要动脑筋才能把活干好。经过长期的生产实践,王军人生的第一个创新成果《飞剪剪刃快速更换法》诞生了,通过简化更换程序,降低剪刃更换的劳动强度,缩短停机时间,以前更换一个剪刃两个人需要一个半小时,采用王军的操作法后,一个人只用半个小时就行了。
在领导的鼓励和同事的支持下,王军将平时工作中积累的经验以及对个别设备的改进,一一以操作法、专利或是技术秘密的形式进行提炼总结,紧接着,他的第一个专利《纵剪机架用隔圈》很快诞生了。随后,王军针对工业垃圾箱吊装不便且存在安全隐患而首创的“双绳吊装法”也申请专利成功。
“不论在什么岗位上都不能仅仅只是为糊口,应该考虑自身的成长进步空间,只有不把工作仅当成养家糊口的工具,才会在工作上奉献更多,奉献越多,获得自身成长进步的空间就越大。”在宝钢2050热轧精整线当了14年剪刃组装工,王军用实际行动彻底击碎“辅助岗位毫无技术含量可言”的说法。
一线工人获科技大奖的深层意义 | 2010-01-14 |
李斌:上海技术工人再登最高领奖台 | 2010-01-14 |
全国敬业奉献模范候选人(409) 王军 | 2010-01-14 |
全总推荐的9位一线工人登上了国家科技最高... | 2010-01-14 |
王君国:扎根一线的新时代技术工人 | 2010-01-14 |
李娟:事事做在职工心坎上 | 2010-01-14 |
一周人物周刊 :全国劳模杨秀娟 梦想有多... | 2010-01-14 |
郭美美的泪水与未来(图) | 2010-01-14 |
航天年轻人: 爱拼才会赢 | 2010-01-14 |
记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得者王军 | 2010-01-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