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劳动模范-正文
王军:为创新发展而生的人
//www.workercn.cn2015-04-26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时代先锋】为创新发展而生的人

——记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宝钢技能专家王军(下)

 

  多年前进入宝钢技校钳工班的王军或许没有想到,他不仅成为了技能专家,还选上了全国劳模。如今,他站在车间的数据监控仪前,看着远处生产线上一截截红彤彤的钢胚逐渐冷却,变成卷板,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这位宝钢股份热轧厂高级技师,已经和钢铁打了近30年交道。

  下班后或休息的时间,王军会来到他的创新工作室,和他的徒弟们“琢磨”各种发明和设备的改造。这个年轻团队,至今已经培育了3名宝钢工人发明家。

  在上海宝钢25平方公里的厂区里,王军创新工作室只是这个偌大的生产链中小小的一环,却引导着宝钢股份热轧厂职工连续十二年获宝钢创新排名第一,获得专利679项和国内外各类创新成果奖85项,3年创造经济效益超过8亿元。“让创新成为每个宝钢人血液里的东西”,是这位工人发明家最大的愿景。

  小舞台走出的大腕

  王军的起点并不高,高考落榜后,进了宝钢总厂技工学校。1987年9月,王军从宝钢技工学校毕业,成为宝钢一名热轧生产线上的剪刃组装工。

  这是钢铁厂里一个辅助岗位,在周围的人看来,这活劳动强度大、技术含量低,做不出成绩,但也算是捧上了“铁饭碗”。

  但乐观的王军并不这么认为,“即使只是组装工,我也要做一名优秀的剪刃组装工”。就是这样朴素的追求,成为了王军走上岗位成才道路的源动力。

  同事们渐渐发现,这个新来的小伙儿总爱比别人多问个“为什么”。照理,剪刃工只要干好岗位职责内的事就行了,并不要求一定要熟悉设备、了解热轧生产。王军却对一切都感兴趣,干完本职工作后,只要一有空,他就在机器旁、轧线边观察,边思考、边记录,还时常缠着有经验的老师傅请教。

  不久,王军的第一个创新成果“飞剪剪刃快速更换法”就诞生了,因为带来的显著效益,宝钢把它列为在整个集团推广的先进操作法。紧接着,他的第一个专利——纵剪机架用隔圈,也被成功运用,“辅助岗位没有技术含量可言”的说法不攻自破。

  “小改小革”并没有让王军满足,他深感“专业知识不足,所以创新缺乏含金量”。1996年,他考取了同济大学夜大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大专班,之后,他又继续深造,完成了该专业的本科课程。

  从1996年到2004年,历经八个寒暑,王军取得了同济大学“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本科文凭,系统掌握了机械设计制造原理与机电一体化方面的专业知识。理论联系实际,让王军的创新成果越来越多,含金量也逐步提高。

  “回收物资用周转箱”、“可调节式电机定心装置”、“一种矫直机用高强度支承辊”……王军的创新,从生产辅助岗位的小改小革,延伸到了主作业线的设备改进和科研攻关,拥有的先进操作法、专利和技术秘密不断增多。

  2007年,王军凭借“高强度全密封精整矫直机支承辊技术”的发明,登上了200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的领奖台。鲜花和掌声,却从来没有让他沾沾自喜,或是停下创新的脚步。

  目前,王军团队正在致力于热轧全流程相关技术的现场持续优化工作,包括粗轧技术、精轧技术、卷取技术和精整高强钢技术相关的设备及工艺技术的设备研制和工艺优化。“创新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在他眼中,创新永远在路上。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