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劳动模范-正文
王军:为创新发展而生的人
//www.workercn.cn2015-04-26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不是一个人在创新

  王军有很多头衔:宝钢技能专家、热轧厂专利工程师……但他最喜欢的,还是热轧厂创新协会会长、王军创新工作室导师这两个头衔。

  在王军看来,一个人创新固然重要,带动更多人走上创新道路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2008年10月28日,热轧厂成立了以王军命名的创新工作室。几十平方米的工作室被隔成内外两间,外面一间放着3个小桌,用于开会、讨论、座谈,里面一间则是办公室。坐落在工厂角落、面积不大的创新室,却有着巨大的能量。

  2014年新增科研效益6603万元、专利申请数71.9件、专利效益1948万元、发明专利受理数35.35件、发明专利效益967万元、技术秘密认定数190.5项、技术秘密效益3775万元、合理化建议效益8232万元……这个以现场一线工人为主,包括10名一线工人和5名现场技术人员的创新团队,创造了一连串的“奇迹”。

  王军说:“我愿意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去影响更多的人,让他们也走上学习创新和岗位成才道路。”多年来,他不仅用自己突出的成绩给一线员工树立了一个岗位成才的好典范,还用自己的热情和真诚,将自己创新的心得体会、知识技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每个徒弟。

  对一些动手能力强、又肯动脑的技术型工人而言,对现场设备进行小改小革并不难,难的是不知道如何将自己所做的以创新成果的方式,用白纸黑字写下来。热轧厂精轧首席操作幸利军说:“我曾经就经历过这样的困惑。后来王军知道后,主动伸出了援手。在他手把手指导下,我的点子才没有被浪费掉。”

  在王军的工作室,想要留下来其实并不容易。工作室实行的是“预备会员制”,即每人每年至少要有1项专利和1项技术秘密,“达不到要求就会被淘汰”。

  王军的“盯人”战术在热轧厂是出了名的“狠”,谁手里有什么成果,总结到什么程度了,什么时候该跟专利代理人谈了,王军都了如指掌,总是不厌其烦地盯着当事人,催促他快点拿出文稿。虽然显得有些婆婆妈妈,但是非常有效。

  王军的徒弟林楠,进入工作室不到两年,就总结了五个专利。“王军总是要求我们带着问题来,光听是没有用的。他这个人做事严谨,对创新很执着,所以在他的影响下,我们也在向他的方向努力!”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