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劳动模范

劳模,时代的领跑者(组图)

2015-06-15 10:07:55 来源:贵州日报

王兴才和老伴深情地端详19枚奖章。

苏超民兴高采烈地回忆往昔。

  前言

  今年4月28日,五年一度的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两天后,全省庆祝“五一”暨表彰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召开,作为4000万贵州人民的代表,494名劳模和先进工作者用劳动谱写着最美的“中国梦”诗篇。

  劳动创造幸福,劳模无上荣光。这次受表彰的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是全省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杰出代表,有传统意义上的优秀产业工人,有在产业转型升级、深化改革创新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也有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涌现出来的“创客”,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典型的先进性和鲜明的时代性。

  他们用行动和实绩,铸就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伟大劳模精神,不愧为民族的精英、国家的栋梁、社会的中坚、人民的楷模!

  在共和国的光辉历史上,各条战线涌现出成千上万的先进模范人物。他们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始终走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最前列,以忘我的献身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劳动者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拼搏。他们是推进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先进文化发展的代表,是当之无愧的时代领跑者。

  一位劳模就是一面旗帜,一位劳模就是一个标杆,一位劳模就是一个榜样。

  6月初,记者采访了省总工会经济部部长杨杰。他告诉记者,60多年来,贵州省已先后涌现出13000多名全国劳模、先进工作者和省劳模、先进工作者,他们中有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第一代劳模潘永年、邱顺卿、茅显祺等,也有新时期劳模胡亮学、廖成臣、张建波、朱昌国等。他们中,有的“老黄牛”风采依旧,有的“高精尖”领跑时代,劳模正从单一的“吃苦耐劳型”向“智能创新型”多元标准转变。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国评选出第一届劳模开始,各条战线涌现出成千上万的先进模范人物,一代又一代先进模范人物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每个时期的劳模有每个时期的特点,唯一不变的劳模精神的传承。”省总工会巡视员李嘉麟,这位从基层一步一步走过来的老工会干部为记者一一诠释了每个时期劳模的特点:

  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今天,劳模呈现出从“出大力,流大汗”、“苦干加巧干”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经济总量迅速增加做贡献,到追求知识、提升技能、改革创新,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质、创效、创新做贡献方向转变的趋势。每一个时代所推举出的劳模,都代表着这个时代的先进生产力和健康向上的力量。

  “戴花要戴大红花,听话要听党的话……”这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老歌曾激励着那个年代的许多人争戴大红花。向世人证明:劳动最伟大、劳模最光荣,劳动模范成为人们心中最耀眼的明星。就贵州省来说,整个50年代每年都有不同战线的劳模产生,形成比、学、赶、帮、超的浓厚氛围。当时评选劳模是围绕各种劳动竞赛制定的,加班加点、努力工作成为了主要标准。

  1961年-1976年,劳模评选工作基本停止。

  1977年到1990年,全国人民围绕四化建设贡献力量。我省从1977年恢复评选劳模,每年一次,科技人员、教育工作者成为劳模的主体。1985年,贵州省人大常委会授予了周训林、李桂莲两名特等劳模。周训林是加班加点苦干实干多做贡献的典型,作为农业科技人员,李桂莲是用知识引导老百姓走向富裕之路的楷模。那时,判断一个职工是不是模范,要看其在推动生产力方面是不是起了显著作用,对社会主义事业是不是作出了较大贡献。

  1990年后,我省劳模按照每5年评选一届开展,主要是围绕改革、发展、稳定,由多做贡献的各条战线代表人物组成,以一线劳动者为主,国有、集体企业负责人作为部分代表,劳模结构发生了变化。

  2000年,全国总工会开始组织开展劳模休养活动,得到了广大劳模欢迎和称赞。劳模休养活动既弘扬了劳模精神,又推动形成崇尚劳模、学习劳模、争当劳模、关爱劳模的良好社会氛围,切实把党和政府及工会组织对劳模的关怀落到实处。

  2000年至2010年,我省评选劳模的标准主要是围绕实现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做贡献,劳模的组成除一线劳动者以外,增加了非公有制企业负责人、创业带头人、农村致富引路人和农民工代表等。

  今年,我省劳模评选更加注重他们在技术创新、企业创效方面的贡献,增加了高新企业创业者、高技能人才、农民工、民营企业负责人等方面劳模的比例。对企业家除注重对国家、社会贡献外,更注重考核遵纪守法、履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情况,如本届省劳模评选中,朗玛科技的王伟、贵州百仕嘉的易永祥分别作为科技创新有贡献和大学生创业有成效的代表。

  今天,本报选择了5位劳模进行报道,他们是不同时期劳模的代表,是劳模精神的领跑者和传承者。

  二十世纪50年代全国劳模王兴才 19枚奖章的一生守候 本报记者 金 艾

  穿过弯弯曲曲的小巷,6月1日,记者在贵阳市中曹司小屯路贵阳矿山机器厂的宿舍区见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第一代全国劳模王兴才。

  88岁的王兴才身体硬朗。他的家里陈设简单朴素,客厅仅摆放着两条长沙发、一张旧茶几、一台老式彩色电视机。斑驳的墙上挂满了老照片,一张年轻时的王兴才胸前挂满奖章笑盈盈的一张照片吸引了记者的注意。

  老伴谢国富颤巍巍地从衣柜底层双手捧出那件挂满奖章的中山装,“几十年了,衣服就这样保存着,每隔一段时间,老伴都要仔细地擦洗奖章,这是他辛苦一辈子的见证啊!”谢国富激动地说。

  王兴才小心翼翼地将衣服平铺在茶几上,“每一枚奖章都属于矿山。”他语调平静,花白的头发、深邃的眼眶、满脸的皱痕尽显岁月沧桑。

  然而,熠熠生辉的19枚奖章,让我们感受到那个年代燃烧的激情和奋斗的故事……

  王兴才清楚地记得,14岁那年,站在国民党第五军工厂的门口,偷偷地看着厂里的师傅用焊枪将金属品切割后又焊接在一起,觉得很神奇,一门心思想学焊工手艺。

  抗日战争结束后,工厂里的师傅们纷纷到贵阳做焊接活,王兴才拜师学艺,几年后,手艺越来越娴熟。好学的他又来到武汉熔焊电焊厂帮人焊船焊锅炉。手艺精湛的他还讨得了媳妇,夫妻俩相濡以沫60多年直至今日。

  上世纪50年代初,王兴才夫妻俩回到贵阳,市里正为头桥拓宽加固改造犯难。1个月时间要在只能通马车的桥体下架起一座钢铁大桥,并且对桥面拓宽改造,保证大型载重车辆通行,以当时的条件来看,任务很难完成。王兴才主动请缨,他找来曾经的师兄弟仅用了12天就保质保量交出了“答卷”。从此,“焊接大王”的外号响遍贵阳,他成了家喻户晓的英雄。

  1952年,王兴才进入贵州矿山机械厂(现贵阳矿山机器厂)当上青年焊工班班长。

  “那个时候,基本上是白天上班,晚上上课。”王兴才回忆说,当时工人技术水平有限,他就利用晚上给大伙讲课,将技术教给大家。在他的带领下,焊工班多次被评为全国、全省的青年先进电焊班。

  王兴才爱思考。当时由于手工操作,产品切割、焊接形状常常不标准而成为废品。他一琢磨,很快,自动直线切割机、自动圆弧切割机、转动切割机等一系列自动机械设备被他“捣鼓”出来,填补了当时我省此类机械的空白。“大概有98项。”王兴才清清楚楚地记得。

  渐渐地,王兴才名气越来越大了,只要是焊接方面的问题,省内省外的企业都慕名找他解决问题。

  “那个年代,付出是不讲报酬的。”

  有一次,花溪水泥厂水泥罐中心轴炸裂导致停产,好多人都没维修好,于是就找到了他。而此时的王兴才因刚做完手术不久,伤口还未愈合。他二话没说便前往花溪水泥厂。忍住伤口的疼痛,王兴才被人搀扶进行焊接操作。整整两个小时,当机器正常运转起来,全厂职工爆发了雷鸣般的掌声。

  王兴才从1953年进厂工作开始,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到了工作上。连续多年被评为省级、部级、市级劳模和先进工作者。

  1956年,他被授予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连续当选第二届、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多次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1985年,因长期从事焊工工作,王兴才患锰中毒职业病不得不提前退休,他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闪亮的弧光和炽热的白焰中。刚退休的几年,只要有单位需要帮忙,他都随叫随到,分文不收。

  除此之外,退休后的王兴才迷上了练字,“知足常乐,能忍自安”,客厅里自己书写的这幅字帖就是他对自己一生的评价和自勉。

  阳光明媚的日子,老两口就约上儿女、子孙一起到郊外走走、看看。兴致高时,王兴才也会拿出心爱的口琴吹上两段。

  王兴才的家不大,才50多平方米,组织上多次提出要给他换一套新房,都被他拒绝了。他说:“我们老两口住已经够了,不给组织添麻烦了。我这辈子,只是做了一件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党和国家给予我太多荣誉,退休了,有退休金,养老看病都不愁,足够了。”

1 2 3 4 共4页

编辑:朱晶晶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他们为3.91亿职工发声——代表委员“微...

  • 热点人物

    代表委员履职故事

  • 热点人物

    致敬抗疫“无名英雄”

  • 热点人物

    代表委员朋友圈中的职工话题⑨:完善大病保...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我的灯火生活|一技在身,靠手艺我也“三十而立”

    2018年开始,李大波成为途虎养车上海关山路工场店的店长。“目前我们有7个机修技师、2个美容技师,平均年龄24岁,工作时间三班倒。最近平均每天有28辆车入店,大的修理项目耗时四小时起步,尤其随着上海夜生活节的启动,干到凌晨两三点是常事。”李大波说。

  • 李建红:建议各方协同,补齐交通物流应急短板

    “经历疫情大考,社会各界普遍意识到供应链安全和稳定的重要。”招商局集团董事长李建红近日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家要强盛,交通须先行,物流要保障。平常即如此,急时更突显。“此次疫情防控,交通物流保畅保供成为应急救援的生命线。”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