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前12月的一天,黄景图做梦也没想到,自己会收到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的录取通知书。
“福建省总工会的一个关爱之举,让我这样一个‘大叔级’的工人也有机会到北京脱产学习,不仅学费、住宿费全免,还有学习补贴。”只有高中学历的黄景图,圆了自己多年的大学梦,他觉得自己无比幸运。
这份幸运并非“天上掉馅饼”。凭借着勤学苦研的劲头,黄景图从普通维修工成长为漳州招商局码头公司的主修工,专门解决各种器械疑难杂症的“机械医师”,获评福建省优秀高技能人才、福建省劳动模范,还成立了自己的劳模工作室。如今,黄景图是漳州开发区乃至全省范围内一名响当当的“金牌蓝领”。
“没有什么秘诀,就是靠不断学习,不断创新,练就绝活儿。”黄景图说。
“有手工,吃不空”
让黄景图第一次认识到手艺可以创造价值、换来尊重的人,是他的父亲。
“我的父亲是个裁缝,在我们老家那一带,他算个传奇人物。大家都说,穿上我父亲做的衣服很有面子。”黄景图骄傲地说。
黄景图小时候物质还比较匮乏,可他记得,每户人家招待父亲用的都不是一般的点心。跟着父亲“串门”的他,对父亲既羡慕又崇拜:有一门手艺真好。
闽南一带流传着一句俗语:“有手工,吃不空”。在黄景图心里,父亲给年幼的他指明了方向。“虽然那时不知道长大了能做什么,但确定要做一个靠手上绝活儿‘吃不空’的人。”
高中毕业后,黄景图报名家电维修培训班。为了尽快学会维修技能,在班上,他是提问最多、手脚最勤的学生,当别的学员还在摸索时,黄景图已经组装出了第一台电视机。勤奋好学的他,时常去向老师请教,仅用1个月就掌握了相关技术。凭借这个手艺,他还赚得了第一桶金,改善了家人拮据的生活。这是黄景图第一次尝到技术带来的甜头,从此,他钻研技术的脚步再也没有停下来。
凭借好学的劲头,黄景图抓住了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
一次,黄景图在家乡常去的配件店里遇到了一位在电气原理方面非常精通的老先生,就趁机向老先生请教问题。让黄景图没想到的是,这位老先生是华侨大学的王教授,还主动邀请黄景图去旁听他新开的编程控制技术(PLC)课程。“PLC是自动化控制领域的核心技术,一直是我技术上的瓶颈,能去旁听真是太好了。”黄景图十分激动。
从此之后,王教授的课堂上多了一位黑黑瘦瘦的旁听生。上世纪90年代后期,PLC技术在当时还比较前沿,不少教学内容是老师自己总结的,没有任何参考书目,这对从零开始学习的黄景图是个不小的挑战。为了跟上课程进度,他自己搜集资料、主动找教授上门求教,整整半年,黄景图一节课都没有缺过。
“解决难题给我带来无穷快乐”
旁听课程结束后,黄景图听取了王教授的建议:要想在行业里有发展,一定要到企业去实践。
在王教授的引荐下,黄景图到厦门一家淀粉公司应聘。他清楚地记得,工厂老板出的考题是画出星三角启动的接线图。这道题,在他之前已经考倒了7位电工。画出了接线图的黄景图尽管过了理论关,却连最基本的元器件都没见过。这并没有“吓跑”黄景图,他选择迎接挑战:翻阅资料、拆解元器件,只要有不懂之处就向人请教,还专门致电咨询元器件生产公司的技术支持部门。就这样,黄景图花半个月时间摸透了各个器件,很快就可以独立操作了。
不仅如此,半年时间里,黄景图先后改造了两条变频控制的淀粉生产线,成为当时全国淀粉行业里最先进的生产线。“直到现在,这两条生产线还在源源不断地创造业绩。”黄景图对此十分自豪。
2003年,黄景图来到漳州招商局码头公司。说起初到之时的情景,黄景图依然十分激动:“有各种没见过的‘庞然大物’,仿佛一堆世界难题在等着我解决。而每个难题的解决,都能让我感受到无穷的快乐,我的专业视野完全被打开了。”
在这期间,黄景图报考了福州大学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自学考试。对于黄景图来说,花时间学习专业课“一点儿都不累”,反而觉得是个系统学习理论知识的好机会,还能在工作中实践练习。专业学习让他在理论水平上有了质的飞跃,唯独英语基础薄弱,成了黄景图考试中最大的难关。“不怕别人笑话,我多花了3年时间,就是为了考过一门英语。”凭借自己的不懈努力,黄景图用6年时间最终通过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练就绝活儿,成就自己
码头的维修工作并不轻松。平时,黄景图的工作服上沾满油污,露天和高空作业更是少不了,属于高危行业。进入漳州招商局码头至今,黄景图经历了大大小小几千次检修,几百次抢修,独自承担了几十项重大项目的紧急攻关任务。但黄景图却说,他对工作有种“痴”:每当修好一台设备,都会像欣赏自己刚出生的孩子一样兴奋,左看看、右看看,“那种成就感是金钱换不来的。”
黄景图的“痴”,是吃得了苦、沉得下心,更是一次次的大胆创新。
他印象里最难啃的“硬骨头”,是2008年8月的一次检修。当时,国检部门的一台放射性检测仪出现了故障,码头进口业务被迫停止。由于设备原件全部为法国进口,国外厂家技术人员先后两次来港维修,均没能修好。而国际航线船舶多停一天,货主就损失1.6万美元。但是厂家技术保密,不提供任何图纸资料。临危受命的黄景图花了3个昼夜反复研究分析电路及其内部功能芯片,查找大量资料,终于找到这套设备设计上存在的问题。于是,黄景图对电路进行了大胆改造。为了不损坏零部件,他小心翼翼地检测、再检测,调试、再调试……一个星期后,黄景图终于圆满完成任务,仅此一项就节约维修成本22.5万元。
类似的事情还发生在2012年4月。为使码头6台老场桥顺利通过质量验收,黄景图顾不上回家,在现场待了一个多星期,几个通宵下来,用不到两万元的成本,修复了13块电路板和两个特殊模块,救活了设备,节省资金近90万元。
黄景图用技术创新实现了一次次突破,有了自己“吃不空”的绝活儿。2013年以来,黄景图带领的“劳模创新工作室”实现了各类技术创新400余项,围绕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改善环境和促进安全生产,在工艺创新、技术创新、商务模式创新、管理创新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创造出的经济效益以千万元计。
而今,身为劳模本科班的大三学生,黄景图的学习步伐仍未停歇。“现在,我非常享受与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交流和学习的日子,在高等学府感受思维的碰撞、开阔眼界。这个过程让我更加坚定信念,练就绝活儿,努力成为新一代高素质劳动者,用劳动创造美好未来。” (制图 张菁)
高质量发展需要高素质劳动者
张菁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需要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而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有能动性的要素。劳动者素质对国家发展至关重要,高质量发展需要高素质劳动者队伍作为支撑。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黄景图为了系统学习理论知识,曾用6年时间勤学苦研,锲而不舍,如今更有机会在高等学府学习交流;对练就一手“吃不空”的绝活儿,他有一种执念;攻克一个个难题,对他来说是无比的兴奋和成就感。这些在别人看来近乎于“痴”的行为,正是他所享受的过程。
“努力成为新一代高素质劳动者,用劳动创造美好未来。”黄景图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正与国家发展急需高技能人才的现实相契合。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需要无数像黄景图一样对钻研技术有着痴心执念的劳动者,同时,需要加大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力度,让技术工人都有机会成为高素质劳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