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劳动模范

打破国外技术封锁,高中汉潜心钻研从难题堆里赢得尊重

爱国情 奋斗者 身边的大国工匠|和洋设备较劲的“医生”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余嘉熙 通讯员 董君亚 梁占强
2020-01-20 07:13:56

高中汉在工作中。资料图片

  他不是医生,却擅长“诊疗”各种疑难杂症;他是个专家,再复杂的数控设备电气故障难题也会被他攻克。

  作为中国一拖从一名普通设备维修技术员成长起来的国内数控设备维修专家,37年来,高中汉潜心钻研,打破国外技术封锁,帮助企业解决众多数控维修重大难题,成功对进口设备进行了国产化改造。

  高中汉成了车间150多台洋设备的贴心“医生”,影响并带动一大批技术工人突破创新,成长成才。

  “我这个人没有别的爱好,就是和机床较了几十年的劲,对我来说,这辈子干好这一件事就够了。”面对《工人日报》记者采访,高中汉如是说。

  “敢接手一试,凭的就是技术自信”

  走进位于中国一拖的大轮拖机加大件新车间,顺着智能生产线一眼望去,整齐排列着外国进口数控设备。

  “养护好这些价值上亿元的设备,就是维护好‘东方红’的金字招牌。”高中汉说,自己的日常工作,就是对农机智能制造工厂这些引进的设备进行维修、升级、改造,确保生产线正常运转。

  随着中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国家“一五”期间就建成投产的中国一拖也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期,先后投入3.3亿元推进智能制造平台建设工程,打造我国首个大型农机智能制造工厂。

  这些从国外引进的先进设备虽然运转起来好用,但也让企业头疼:由于设备生产厂家技术关卡设密,设备一旦出现问题,高级别的维修工作只能请外国专家来解决,甚至有些设备要寄回国外返厂维修。花销巨大不说,还耽误时间和影响生产。

  “敢接手一试,凭的就是技术自信。”最让高中汉印象深刻的是,一次被外国维修工程师“忽悠”的经历,让他明白了“技术自信”的重要。

  智能制造工厂里有一台耗资1500万元从德国引进的加工中心,保修期内却经常出问题。德国厂家先后派了5批专家前来维修,全都无功而返。厂里当时正值高产月,加工中心的几个操作工情急之下找到了高中汉:“高工,你试试吧!”

  当高中汉导出控制程序,瞬间傻了眼:500多页电路图、3000多页控制程序块,没有一年半载的功夫,看一遍都难。但他没有放弃,经过两天的琢磨研究,他基本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老外以技术秘密为由,想唬我,但结果没唬住。”为了尽快弄懂技术要点,他通过翻译想请教远在德国的技术专家,得到的答复却是冷冰冰的结论:“别忙活了,你们真的做不了!”

  复杂的思绪让高中汉坐卧难安。凌晨2点,始终放心不下的他又来到厂里,翻看下载程序、分析技术要点、主控扫描、信息读取、总线报警、跟踪排查,奋战了一天一夜后,他真的找到了故障点,一举攻克了其中的技术壁垒,完成了设备的国产化改造。

  加工中心又正常运行了,高产月亟须的一批零件通过这台加工中心安装到“东方红”拖拉机上。而高中汉的本领,也让国外技术专家深感敬佩。

  “中国工人的智慧一点儿也不比外国人差,坚持技术自信很重要。”高中汉说,技术工人需要靠实力去赢得尊重。

  “背过窝头的孩子,能坦然面对困难”

  想方设法突破进口数控设备厂家技术封锁,是高中汉职业生涯中浓墨重彩的一笔。“设备有故障,找高工准靠谱。”在中国一拖数控设备操作工们的心中,高工就是大家的主心骨。

  面对工友们的信任和赞誉,高中汉把自己面对挑战的勇气和耐力归结于年少时的经历。

  1962年,高中汉出生于河南宜阳县寻村乡一个农民家庭,去上学都要走十几里山路,家境贫寒,每周六的晚上,母亲忙完一天农活都会给他提前做好一周吃的窝窝头。

  这样的画面,在高中汉心里定格了一辈子,感恩了一辈子。“有过背窝头经历的孩子,一定能坦然地面对各种困难。”高中汉说。

  1983年,高中汉从郑州机械专科学校毕业后来到位于洛阳的中国一拖。他从此对机械设备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对工作的投入更是近乎痴狂。每学到一个新的东西,都要写到自己的科技词典上。

  “每当遇到技术难题,他在工作室一待就是一整天,眉头紧锁,一句话也不说,连饭也不吃。”工友薛一刚说,高工认真的样子深深地影响着厂里的青年技工。

  而在高中汉看来,一个个从未接触过的技术难题,很有可能成为创新的机遇。多年来,凭着一股不服输的钻劲儿,他每年泡在设备维修现场超过200天,带领高中汉劳模创新工作室成员进行技术攻关150余项,有4项成果被命名为“高中汉先进操作法”。至今,只要经高中汉手检修过的进口设备,没有出现过人为的故障。

  “没有难题就没有创新,难题越大,创新的价值和成果也就越大。”由于在进口数控设备升级维修、技术改造及人才培育等方面的优异表现,高中汉先后获得了全国劳动模范、中原大工匠等众多荣誉,高中汉劳模创新工作室也被评为“全国工人先锋号”。

  “无论时代怎样变化,劳动精神不会变”

  中国一拖近年来步入转型升级期,这需要一股敢于“挑大梁”的创新力量。

  在围绕企业瓶颈问题立项攻关的同时,高中汉始终把打造一个技术群体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努力发挥劳模创新工作室的“传帮带”作用,带领创新工作室团队主动承担起中国一拖150多台新型智能制造平台正常运转的维护任务,并多次在省、市、公司竞技大赛中大显身手。中国机械工业集团举办第一届数控车床比赛,高中汉作为主教练带队参加,中国一拖选手获得了第二名、第五名、第八名的好成绩。

  “掌握新技术没有捷径,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潜心钻研。”高中汉一边自学,一边摸着石头过河,摸索设备结构和原理,利用各种机会现场试验,想把新技术吃透、消化、吸收再革新。

  “他学习新东西总是很快,真让我们佩服得五体投地。”高中汉的徒弟时增辉告诉记者,师傅常说,困难也是自我提升、奉献企业的大好机遇。

  自2013年高中汉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以来,已有32人成为企业数控设备维修骨干,1400多人通过工作室组织的技能培训、业务培训、实操技术比赛回到各自岗位上承担关键任务。

  什么是工匠精神?高中汉说:“工匠精神就是不断的钻研,不断的创新,无论时代怎样变化,劳动精神不会变。” 这也是他一生奉行的工作准则。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编辑:姚怡梦

新闻排行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致敬,共和国最闪亮的星

  • 热点人物

    最美奋斗者

  • 热点人物

    德耀中华——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

  • 热点人物

    聚焦“绿色生态工匠” 助推生态文明建设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 冠军游泳系列赛孙杨400米自由泳夺冠 中国再获4金

    中国游泳明星孙杨延续了自己的良好状态,在19日冠军游泳系列赛北京站第二日的比赛中夺得男子400米自由泳冠军,中国选手再夺4个单项金牌。

  • 孙杨:希望继续登上奥运最高领奖台

    18日,2020年国际泳联冠军游泳系列赛北京站在奥体中心英东游泳馆开赛。这一天,中国国家游泳队运动员共夺得了5金3银,其中孙杨拿下了男子200米自由泳金牌,他在赛后说出了自己的新年愿望,希望登上东京奥运会的最高领奖台。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美籍华人方李邦琴:故乡他乡,我为津梁

    近日,在“2019全球华侨华人年度评选颁奖典礼”上,85岁的美国报业大亨、企业家、侨领方李邦琴获选年度人物,主办方对其颁奖词为“故乡他乡,我为津梁”。

  • “灯笼大王”有本“大字经”

    屯头村66岁的白军平尤其忙,数九寒天,在自家院里忙得头上直冒汗珠子。别人忙,是因为订单太多。白军平忙,则是因为要做的灯笼太大。记者看到,他正在制作的一个灯笼,已经占去了三分之一的庭院。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