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学者 · 名家

报国平生志 南极不了情

记中国南极科考先行者、南极长城站首任副站长张青松

2020-01-16 09:34:17

一九八一年二月,张青松在南极戴维斯站区进行野外考察。

1980年1月12日,张青松(左三)与董兆乾(左一)随澳大利亚南极局C.麦科局长(左二)一行从新西兰基督城飞往南极麦克默多。图为出发前留影。本版图片由张青松提供

2013年11月,张青松、俞雅珍夫妇游览新西兰国际南极研究中心。

  1980年1月6日-3月21日,应澳大利亚政府邀请,受中国政府派遣,张青松与董兆乾抵达澳南极凯西科考站,作为期两个月的访问和考察。他们由此成为首次登陆南极大陆并进行考察的中国科学家,拉开了中国40年来矢志不渝探索和认识南极的序幕。

  2019年5月末的一天,纽约曼哈顿岛中央公园阳光明媚,春意正浓,一位头发花白的中国长者信步绿树红花间,尽情地品味着春日异域繁华都市里的清幽与宁静。吸引他的除了别样的景致,还有公园里颇为独特的地形地貌。虽已83岁,但他依然身板硬朗,手脚灵便。只见他时而蹲下身来仔细观察,时而环视四周、对照比较。大型鼓丘、羊背石、冰擦痕、磨光面、槽谷……他一边辨识鉴别,一边举起相机拍照记录。这里的冰川地貌典型而普遍,能否证明北美第四纪末冰盖曾延伸到纽约呢?仿佛在一瞬间,他从闲暇的异域漫游回归到专注的科学考察,从走马观花的越洋游客回归到严谨的地质地貌学家。仿佛在一瞬间,他又回到了热火朝天战斗过的南极雪野。

  作为新中国南极科考的两位先行者之一,他曾先后4次进入南极地区,完成了中国科学家踏足南极洲的夙愿,取得了丰硕的科考成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在南极科考中的研究成果和积累的丰富经验为中国第一座南极考察站长城站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他更是以满腔热情和冲天干劲投身长城站建站工作,并出任长城站副站长,为新中国南极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他就是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张青松。

  冰雪奇缘

  “此次南极之行,我一定努力争取最好结果,顺利归来。万一我回不来,请不要把我的遗体运回,就让我永远留在那里,作为我国科学工作者第一次考察南极的标记。”

  这是张青松临出发前给所在党支部信中的一段话,其为祖国南极科考事业奉献一切的拳拳之心和赤子之情力透纸背。就在此10多天前,1979年12月19日,他正在青岛撰写考察报告和论文,筹备青藏高原北京国际讨论会,突然间,一封加急电报召其火速回京。就这样,他回京后被赋予了和海洋局的董兆乾一起去澳大利亚南极凯西科考站考察访问的重任。

  对此,时年43岁、一直从事青藏高原地质地貌研究的张青松颇感意外。时间紧急,他无暇多想,开始紧锣密鼓地准备。他一方面广泛阅读与南极有关的资料,另一方面准备相关科考器具。在此过程中,他对南极气候条件的恶劣程度和危险性有了进一步认识,而1979年11月28日在南极发生的一场惨烈的空难让他觉得有必要对最坏打算做好心理准备和必要交代。为了不让家人担忧,他隐瞒了相关信息,只是在临行前给党支部写了封信。

  南极科考虽充满风险,甚至有性命之虞,但对于张青松来说,无疑是莫大的幸运,因为当时,中国南极科考还未开始,中国科学家没有机会造访那块神秘大陆。张青松对挺进南极的机会梦寐以求,在兴奋、欣喜的同时,思考着幸运之神眷顾自己的缘由。他后来联系时代背景,大体上总结出一条根本原因和3条具体原因。他认为,根本原因在于改革开放的中国朝气蓬勃,吸引了世界目光,各国期待与中国扩大交往。在此背景下,澳大利亚政府邀请两名中国科学工作者到澳大利亚南极站考察访问,以此进一步提升两国关系。在中科院遴选人员过程中,张青松认为自己占有“身体棒”“野外工作经验丰富”和“英语好”3大优势,也是具体原因。

1 2 3 共3页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编辑:孙仕奇

新闻排行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致敬,共和国最闪亮的星

  • 热点人物

    最美奋斗者

  • 热点人物

    德耀中华——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

  • 热点人物

    聚焦“绿色生态工匠” 助推生态文明建设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 印度尼西亚归侨王文教:归国当无悔 羽球开路人

    近日,87岁的王文教获评“2019全球华侨华人年度人物”。他为中国羽毛球事业做出的贡献得到了人们的敬意。

  • 凤凰展翅的电竞少年

    即便没有训练和比赛,19岁的高天亮(Tian)也很少离开战队基地。这跟他在英雄联盟游戏里的角色迥然不同——游戏中,高天亮的角色是“打野”,这需要他游弋在地图的“野区”,为队伍积累经验和资本,迎接随时可能发生的“战争”。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灯笼大王”有本“大字经”

    屯头村66岁的白军平尤其忙,数九寒天,在自家院里忙得头上直冒汗珠子。别人忙,是因为订单太多。白军平忙,则是因为要做的灯笼太大。记者看到,他正在制作的一个灯笼,已经占去了三分之一的庭院。

  • 加拿大归侨黄诗予:多一份爱,多一份希望

    黄诗予已记不清这是她做过的第几个慈善项目、捐出的第几笔款。她希望,自己捐助的这项基金能“培养更多懂法之本质、执法之正义的法律学子,为国家法治建设添砖加瓦”。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