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他,每天徒步山间20公里,患病也不愿换工作 他,18年没有吃过午饭,只为能及时把信送到 他,因为工作太过认真,曾经被用户扬言投诉 他说,我给别人带去的是信息,自己收获的是快乐 他是王自殿,门头沟区大台邮政所一名普通的投递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深山信使王自殿 18年没有吃过午饭
曾经有人计算过,王自殿独自行走大山的长度,是赤道的3.2倍有余:每天20公里,一年365天,18年。顺着新修建的109国道,距离市区两个半小时车程,进入群山起伏的门头沟区,在大台街道王平村一个依山而建的邮政所里,这里唯一的一名投递员王自殿正等着我们。“邮车刚走,进来坐会儿吧。”王自殿和气地笑着。
【探访王自殿】
一条山路 一名信使
一封信一张报纸也不延误
1996年,王自殿成为一名投递员,到今天,已经是第18个年头。
从大台邮政所出发,王自殿负责的范围西南至北坡,东北到向阳村,独自一人负责2000多住户、20多个单位、1万余人的报刊邮件投递工作,投递区域80%是山区。
“当年比这还远,那时候全下来得60公里,一个人都没有,两边都是大山,中间一条土路,报纸不多,就这么一摞,”王自殿用两根手指比划出不到10厘米的高度,“上坡45度,汽车得一挡上,就那样儿的路,每天爬山就得爬700多米,上边4个村、一个矿必去。”
邮政奉行普遍服务,就是一封信、一张报纸,再远也要按时送到。把外界的信息送进去。对王自殿来说,这就是他工作的意义。
王自殿一边给信过戳,一边聊着自己的工作。
“隔行如隔山,刚上手的时候,我也得一段一段学,慢慢练。参加各种考试,邮政规矩多,《邮政法》什么的都得学。真干起来,理论和实践差挺多呢。”手下不停,王自殿说:“现在记性不好了,每到一个地方,得先看看自己的东西对不对。报纸每年新订户都在增加,好多报纸也在变,现在都是一季度、一月一变。总得重新记。”
为了加强记忆,王自殿自己手写了一份通讯录,上面密密麻麻记的都是收件人的姓名、邮编、地址,有十好几页。
“咱们送信,尽量要给人家送到了不是?有人告诉我这家搬走了,我必须过去核实是不是真的搬走了,回来再给居委会打电话问,都弄清楚了,再记在本上。”
由于人户分离的情况较多,因此送信的难度有所增加。
“比如,很多人有私家车,户口在这里,但是人不在这儿住。只能通过居委会转信,确实没人,再和本上核对,原住哪楼,去哪个楼了。最后找着收信人。像这种地址,一封信找上两三天都正常。”
最多时,王自殿一天送过180封信件、89个邮包及近百份报纸。
七辆单车 七个徒弟
车子和徒弟变了师傅还在
分拣好信件和报纸,王自殿将沉甸甸的邮包拎到院里,放在二八自行车的后架上。这已经是他骑过的第七辆自行车。
“今年,上面儿还给我配了个小徒弟,帮了我不少忙。”一边调整邮包和车架的位置,王自殿一边向我们介绍了身边的徒弟。
王自殿眼里的小徒弟名叫赵卫兵,今年39岁,元旦时刚刚来到大台邮政所,协助王自殿工作。说起送信,他说:“这地方和城区不一样,到处都是坡儿,没平道儿,您跟我们走一趟就知道了!”
跟随王自殿师徒来到离邮政所不远的灰地,只不过转了一弯的路程,记者已经微微出汗。赵卫兵说:“热了吧?我们这行,我感觉冬天舒服点,夏天可就受罪了。”
56岁的王自殿也有些气喘,不过他很快调整过来。路边闲谈的邻居、看孩子的老人、摆摊的小贩,都热情地跟他打着招呼。
“又送信啊。”
“歇会儿吧。”
……
一边打着招呼,灰地的信也就送完了。 “我们这儿最大问题就是,建筑物没规律。比如,这是12排,找13排,不定在哪儿呢,乱了去了。好多人来3天就不干了!”闲聊中,赵卫兵说,自己已经是王自殿的第七个徒弟了,干了不到4个月,已是坚持时间最长的。之前那六个,因为感觉这活儿太苦、挣钱又少,全都离开了,“有一个,第二天就不来了,给我师傅气的!不过话说回来,这活儿,真留不住年轻人,忒苦!”
“实话说,要不是我师傅老安慰我,我早不干了!”
听了这话,王自殿在边上笑了:“听他说的,他干的可不赖,嘴甜,哪哪儿反应都挺好的。”
赵卫兵说:“我师傅,18年没吃过中午饭,18年!以前不能理解18年没时间吃中午饭这事儿,可跟着王自殿干上这行,才明白吃午饭有多么不现实:邮车走了以后我们分拣,出门儿的时候就差不多11点了,你还得赶人家中午在家的时候把信都送到了,真是争分夺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