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挑战生命极限,攻克天堑难关,造福川藏人民。”
——全国五一劳动奖状获奖单位、中铁一局四公司雀儿山隧道项目部职工
听到记者只在项目部停留两小时,项目经理王刘勋发火了,“兄弟们在这么高的地方待了两年多,好不容易盼来人了,却因为缺氧,只待两小时,可大伙儿还要在这里再干一年多,你让留下的人心里多难受!”说到这儿,这位33岁、说话高声大嗓的“少帅”掉泪了。
一
7月26日清晨5时30分,记者一行10多人乘一辆中巴车从康定出发,沿着川藏公路317线往有着“川藏第一险”的雀儿山进发,连续十六七个小时的颠簸,海拔从3000米上升到5050米时,车内咝咝的吸氧声也达到了顶点。
到达中铁一局四公司雀儿山隧道工程项目部时,天已经全黑,职工们列队站在门口迎接,握手时,记者握到的每一双手都是冰凉的,忽然有种想哭的感觉。
雀儿山,藏语的意思是鹰飞不过的地方,被称作生命禁区,终年氧气含量不到内地的60%,记者明显感到了胸闷、头胀、恶心,走路发飘。
说到晚上还要坐车下到海拔3600米的德格县住宿,累得快要崩溃的记者提出,干脆就住项目部,省得第二天再上来。
“这里海拔4270米,晚上睡不着。”项目部的人态度坚决,他们有经验,刚上来的人,都会失眠头痛恶心,甚至流鼻血。
吃过晚饭,项目部换了越野车送记者们下山,“从这儿到德格,路太难走,50多公里,中巴车要开五六个小时,越野车也要两个多小时。”
漆黑的山路,一侧是峭壁,一侧是悬崖。只有车灯的光亮,照着前方一个接一个的大坑,前车掀起滚滚尘土,让人看不清路,格外要当心对面驶来的大车……途中,记者看到一处工点,上夜班的工人点着篝火在寒夜里取暖。
来自城市的人,怎么也想不到沉睡的大山竟是如此繁忙。
“我宁肯走10几个小时好路,也不想再走这50公里烂路了。”一路摇摆颠簸着下山,同车的另一位女记者哀叹。
“等隧道打通了就好走了。”司机陈华明说的隧道,就是我们采访的在建工程。
主峰6168米的雀儿山,是川藏公路317线的必经之路,更是川藏公路北线进入西藏、青海玉树的唯一通道。这里缺氧严寒,山高路险,是著名的“鬼门关”。
2012年7月开工修建的雀儿山隧道,全长7079米,是世界第一高海拔特长公路隧道,贯通后,“鬼门关”10分钟就能穿过。
二
王刘勋第一次带人上雀儿山,是2012年5月,漫天还在飘雪,千山万壑银装素裹,云雾缭绕,景色美得就像天堂。
但是驻扎在这里,天堂瞬间变成了地狱。
缺氧极寒,没水没电,连帐篷都没有,他们只能在山坡上露宿,冒雪躺在冰上睡。
项目部副书记贺志杰回忆,有一个雪夜,下着鹅毛大雪,雪片哗哗哗一刻不停地打在车窗上,为了尽快把从成都采购的料材运回项目部,他和司机姚小斌决定冒险翻越雀儿山。
路面全是冰,沿途所有的车辆都靠山停下了,只有他们的越野车轮胎上绑着铁链沿着山路的外侧小心翼翼地以10几迈的速度往前开,走几米他就要下车用手扒开落在挡风玻璃上的雪,否则结冰就看不到路了……到项目部时,是第二天凌晨4点,“真是长舒一口气啊!现在想想真后怕。可当时就是一门心思要赶紧把材料运回来盖房。”
“越是困难的地方,大家越团结,越能激发团队的奋斗精神。这一点特别打动人。”他说。
在雀儿山动土,有“三高三低”——海拔高、地应力高、地震烈度高,气温低、气压低、含氧量低。最初的130米,打得异常艰难,高难度的围岩——冰、砂混着塌落的碎石,结构松散破碎,一挖就大量涌水。加上高原缺氧,功效极低,工人们轮班倒24小时不停工,每天进尺也只有0.5米。
很多藏民和喇嘛自发来到工地,为工人们献哈达,念经祈福。
冬天,含氧量更低,呼吸都觉得困难,现场的工人,干不了多久就要停下来吸一会儿氧,之后再接着干。隧道越打越深,通风送氧成了世界性的难题……
如今,这些问题都得到了有效解决,工程也有望提前完成,现场的西安交大的专家说,雀儿山隧道工程有望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
在隧道内采访,明知缺氧,记者还是忍不住用手捂住口鼻遮挡灰尘。在掌子面,一位昨晚还在医务室输液的工人正在休息,记者走过去攀谈,“烧退了,就来干活了。”他说,“老家的媳妇得了癫痫病,还有儿子,全靠我一人干活挣钱。”
无意中,记者碰到了他的衣服,沾了一手水和泥,穿着这样的湿衣服他还要干上七八个小时。“身体行吗?”记者问,“还可以。”说着,他又回到掌子面干活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