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郑久强在炼钢车间。资料照片
持续的高温、躲不开的粉尘、飞溅的钢花……砥砺二十六载,炉火烈烈,唐钢首席操作技能专家郑久强,在炼钢炉前踏出坚实的步履,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国技术能手等荣誉,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技能专家。
“干就干到最好,做就做到极致”
1989年,19岁的郑久强被分配到当时的唐钢第一炼钢厂转炉车间工作。一开始,由于缺乏实际操作经验,加之身体瘦弱,他的取样大部分是钢渣而不是钢水,影响检测钢水温度和成分,师傅气愤地把挂渣板摔到地上。
“这一‘摔’,犹如被打了一记重重的耳光”,郑久强说,向来心气儿高的他脸上火辣辣的,“可我那股执拗劲儿也上来了。干就干到最好,做就做到极致”。之后的几年,郑久强全身心投入学习炼钢技术。很快,师傅们发现这个新来的小伙子干活儿总比别人快,标准总比别人高,汗水总比别人多。
当时,目测钢水温度是炼钢的最关键技术,出钢温度判断误差不能超过5摄氏度,这是别人教不了的硬本事。1600多摄氏度的钢水十分刺眼,一炉下来,眼睛就被刺得生疼,可郑久强硬是一炉接一炉地盯,眼睛又红又肿。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一次全厂技术比武中,他10次目测炉温误差不超过5摄氏度,最准一次连1摄氏度都不差。
由于技术过硬,23岁的郑久强被破格提拔成为唐钢历史上最年轻的炼钢炉长,打破了唐钢一般需要10年才能培养出一名合格炼钢工的“老规矩”。在后来的目测炉温项目比赛中,他摘取了“全国炼钢状元”的桂冠。
“不仅会炼钢,而且要炼好钢”
“他不仅知道‘应该怎么炼钢’,而且一定要搞明白‘为什么要这样炼钢’‘怎么才能更好地炼钢’”。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王兰玉说,郑久强是唐钢的杰出代表。
去年,唐钢针对市场需求推出硅钢产品。唐钢热轧部转炉车间肩负为硅钢生产提供优质钢水的重任,降低钢水中的硫含量是关键,生产组织难度很大。作为炼钢专家,这副重担责无旁贷地落在了郑久强肩上。
每天,郑久强就连吃饭都不离开主控室,眼睛紧盯电脑上的数据,一炉一炉地观测。火红的炉台前,他挥汗如雨,每个岗位、每个环节都对大家进行全过程指导。他还通过研究摸索,提高了炼钢过程温度,实现了最大限度脱硫,吨钢成本还降低了近50元。
为了实现“精细转炉操作、消除环保隐患”这一课题,郑久强带领大伙攻坚克难,改进操作方法。在整个团队的刻苦攻关下,2014年唐钢热轧部钢铁料消耗达1064.8kgt,比2013年降低1.87kgt,在国内同类型转炉中遥遥领先。
“让更多的炼钢工成为技能专家”
“现代化生产需要团队协作,仅凭我一个人,一身是铁又能打几个钉?”郑久强说,规模化生产对每一位炼钢工都提出了新的挑战,培养更多的炼钢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当务之急。在炼钢水平不断提升的同时,他还带出了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职工团队。
2006年,他成立了郑久强工作室,“要发挥工作室的作用,让更多的炼钢工成为技能专家。”工作室成立以来,他通过现场课堂、导师带徒、技术难题会诊等形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职工参与技术创新。
张军是郑久强操作150吨转炉的第一任炼钢一助手,现任热轧部转炉车间丁班值班工长。张军说,“我从一个学习成绩不给力的差等生,成长为一名操作技能专家,他是影响了我一辈子的好大哥。”
近年来,郑久强工作室申报了15项国家发明专利,发表论文10余篇,总结出先进操作法12项,申报创新成果28项。工作室中有4名省部级以上劳动模范,2名市级、6名公司级劳动模范。经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批准,郑久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已成为首批50家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之一。
身边的感动 延伸的“炼钢状元”郑久强(图) | 2010-07-19 |
延伸的“炼钢状元”郑久强(图) | 2010-07-19 |
延伸的“炼钢状元”郑久强(图) | 2010-07-19 |
郑久强:要做一流的炼钢工人(图) | 2010-07-19 |
郑久强:发明创新“挣钱”上亿元(图) | 2010-07-19 |
全国“最美职工”郑久强的无悔坚守 | 2010-07-19 |
郑久强:“华夏第一炼钢工” | 2010-07-19 |
我想当“工人专家” | 2010-07-19 |
我想当“工人专家” | 2010-07-19 |
我想当“工人专家” | 2010-07-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