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劳动奖章

雕刻师必须一丝不苟,而修脚师手中的刀,也不敢有一丝一毫的差池

脚是平等的,人也是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兰德华
2018-12-10 07:06:33

清华池修脚师李金明在为老人修脚。由于技艺精湛和多年坚持上门为老人服务,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受访者供图

  在北京,有两个“清华”。

  第一个“清华”事关头脑,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学子,在这里学习知识、丰富灵魂;第二个“清华”负责修脚,100多年来,从市井百姓到社会名流,修脚师们用一把把修脚刀,为客人祛除病痛。前者是百年名校清华大学,后者是百年老店清华池。

  1905年,在珠市口大街北路,一家名为“小沧浪”的澡堂开业,它是清华池的前身。6年后,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堂建成……

  如今,在清华池脚病治疗中心,有一个学雷锋服务队在修脚师李金明的带领下,38年来坚持上门为老年人服务。从一辆三轮车到现在的8辆汽车,修脚师们累计服务老人几十万人次。

  多替儿女尽份孝心

  11月26日清晨6点多,在清华池总店大厅,数百名员工齐聚,表彰那些在“为老服务”中表现突出的修脚师。

  常静是一名刚入职5个月的修脚师。她原来在牛街敬老院工作,敬老院的老人平均年龄在90岁左右,很多都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不少老人患上脚病,由于长期得不到及时修治,部分严重的甚至导致甲沟炎,引起化脓肿痛。有一个刘奶奶,大脚趾红肿得像个胡萝卜,还流脓。在做脚部护理时稍有不慎,老人就会痛得叫起来。

  每每出现这种情况,常静总是自责,不能为老人解除痛苦。当看到清华池的修脚师上门为老人服务,她被他们精湛的技艺和不怕脏不怕累的精神所打动。

  为了给敬老院的每一位有脚病的老人提供及时的治疗,减轻他们的痛苦,常静自己购买刀具,尝试着为那些老人修脚。但在实践中她才发现,修脚并不简单,光有爱心和勇气是远远不够的。

  后来,常静干脆辞掉工作,跑去清华池学修脚。

  2014年,一个叫祖培鑫的年轻人进入清华池脚病治疗中心,至今参与“为老服务”200多场次。

  大乘胡同将永远刻在祖培鑫的记忆中。一次上门服务去到那里,修脚前,他看到老人的脚很久没洗了,向老人的儿女请求,是否可以为老父亲洗一下。没想到他们那么冷漠。

  后来,祖培鑫自己找了块布,给老人洗了脚。

  修脚师的自我修养

  抢刀、轻刀、条刀、片刀、刮刀,每个修脚师都有5大种修脚刀,而每种刀又根据大小不同分为若干型号。修脚师最少有15种工具。修脚师马志承说起修脚工具,如数家珍。

  针对不同类型的病脚,不同的刀具派上了用场。“修、挖、切、劈,对症运刀。”马志承说,比如治疗甲沟炎,西医采用拔甲术,痛苦大、愈合周期长,而清华池技师运用劈挑术,去除嵌在甲沟里的趾甲,见效快、痛苦小、恢复快。

  作为中国传统医术和刀法相结合的疗法,修脚术对治疗甲沟炎、灰指甲、滑囊炎等各种脚病具有显著疗效。

  在清华池,和传统技艺一起传承下来的,是百年老字号的职业精神。

  马志承于2007年来到清华池,在后勤部门工作了3年。本着想学门手艺的初衷,他从2011年开始学习修脚技艺。7年来,他累计“为老服务”数千次。

  有一次,当马志承到达一个上门服务的地点时,发现修脚对象是一个即将离世的老人。病床上,老人已经穿上了寿衣,因为脚指甲过长,鞋穿不上去。

  “没事,修吧,老人还有口气。”老人家属安慰他说。

  “我会让老人穿上鞋,安心上路。”他打开工具箱,拿出刀具,一一摆开,有条不紊地开始自己的工作。

  当他给老人修完脚时,显示老人心率的电子屏上只剩下一条平滑的直线。

  回到店里,他对老师傅们说,自己没有给同行丢人。

  和马志承同一年学修脚的,还有孙雪超。孙雪超大学毕业后来到清华池,本是在办公室做文员,经常要在网络和电话里回答脚病客人的提问。专业知识不足,他就常向专家讨教。每天看到众多的脚病客人痛苦而来,满意而去,他心动了。

  上大学前,孙雪超曾梦想成为一名牙医,阴差阳错学了计算机。“治疗脚病和治疗牙齿,又有什么区别?都是解决病人的痛苦。”2010年10月,清华池修脚队伍中多了一名大学生。

  孙雪超说,修脚师和雕刻师,其实工作是一样的。雕刻师必须一丝不苟,而修脚师手中的刀,也不敢有一丝一毫的差池。

  理应得到更多尊重

  从蓬头稚子到百岁老人,从普通百姓到领导官员,在修脚师眼中,脚都是平等的。但修脚作为一门职业,至今还被不少人“瞧不上”。

  马志承在清华池工作多年,但在河北老家,很少有人知道他是个修脚师。“如果有人问起,我就说在浴池上班。”他说,老家的人至今看不起修脚这个职业,觉得“不入流”,是下等职业。

  比马志承更困惑的是顶着“大学生修脚师”头衔的孙雪超。很多人不理解:堂堂一个大学生为什么会干这个?相比这个行业的辛苦,来自社会的职业歧视更令孙雪超觉得委屈。

  “当年挑粪工时传祥被国家领导人接见,受人尊重,为什么现在做修脚师还会被人看不起?”孙雪超想不明白。

  2014年8月,清华池传统修脚术作为中医诊疗法入选第四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一古老技艺在国家文化层面被认可。

  如今,清华池有了自己的博物馆。前来交流的瑞典足医团为中国同行的精湛技艺竖起了大拇指。

  清华池副总经理任新春从修脚师干到管理层,30多年的从业经历让他对员工们的困惑深有体会。“在旧社会,修脚是‘下九流’的行业。在愈发尊重劳动的当今社会,修脚师理应得到更多尊重。”他说。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编辑:尹文卓

新闻排行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时代楷模

  • 热点人物

    中国职工讲故事之五十六·来!“拼命三郎”...

  • 热点人物

    张玉滚:教书育人十七载 把山路走成通天大...

  • 热点人物

    以匠心守初心 铸就匠人精神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 许魏洲:40年“穿越旅行”找到青春的答案

    许魏洲“旅行”的起点是校园的一间教室,因为无意推开一扇门,许魏洲蓦然闯进了一座流动的“时光博物馆”。改革开放40年的光辉时间轴上,一个个重大历史节点,被一张张中国青年报社等单位的经典摄影作品连缀成岁月长廊。

  • 刘洋:为全力备战2020东京奥运蓄力拼搏

    “四年”这个时间维度,对运动员来说特别敏感,因为一个奥运周期正好是四年。对于早在2014年体操世锦赛就拿到吊环世界冠军的刘洋来说,这四年,他经历了运动生涯的起起伏伏,如今他将为东京奥运会蓄力拼搏。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戴威:“跪着也要活下去”

    在ofo风雨飘摇之际,创始人兼CEO戴威再次出面“稳定军心”。戴威日前发表内部信宣布ofo将进行全新的组织架构调整和升级。在内部信的最后,戴威还对ofo员工进行了激励,称“最困难的时候,我们仍需坚守信念,哪怕是跪着也要活下去,只要活着,我们就有希望。”

  • 安徽蚌埠80后创业青年打开农民增收新思路

    黄计亮返乡期间,童俊杰找到了他,向他介绍了国家的精准扶贫政策和村里的基本情况。“我当时其实挺佩服老童的,他是市里下派的干部,3年期满后又自愿申请再留3年,他决心要把陡沟村带脱贫,他的精神感染了我,这里是我的家乡啊!”春节还没过完,黄计亮便决定返回家乡从事农业产业发展事业,为实现家乡父老共同致富而努力。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