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出海280天以上,救助出动率100%,救助成功率超95%,东海海域的重大救助和保障任务中几乎都有东海救助局救助船队船长徐卫国的身影。在20余年的职业生涯中,他与他的团队拯救了逾千名海上遇险人员,挽救了数亿元资产。
徐卫国先后荣获“救捞功臣”、“金锚奖”、“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上海市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像他的名字那样,徐卫国默默守卫着祖国海上安全。
海上生命的“守护神”
黑红面庞上带着大大小小的晒斑,这是大海给徐卫国留下的印记。20岁时,徐卫国第一次随船出海搜救,强烈的晕船感让他在心中默念了无数遍“上岸就不干了”,没想到一干就是20多年,还在32岁时成为东海救助局最年轻的救助船长。2011年,徐卫国被评为“救捞功臣”,这是一项至高无上的行业荣誉,背后是徐卫国日日夜夜与大海的殊死搏斗。
2016年3月8日,正值全国两会,强冷空气突袭东海,海上风力高达12级,长江口水域来不及躲避风浪的船舶纷纷走锚。刚完成“新弘盛1号”轮救助的徐卫国不敢休息,他知道这会是一个不眠之夜。突然,高频中传来“金海西”轮焦急喊话:“我们快要撞上沉船和中日国际海底光缆了,请求快速救援!请求快速救援!”此时,巨浪已经让救助船单边横摇达40多度,甲板上带缆的兄弟们也一次次被巨浪拍倒。8海里、5海里、3海里……千钧一发之际,徐卫国指挥船员迅速将缆绳系固在“金海西”轮上,后者距离沉船位置仅剩下0.5海里。“金海西”轮和船上25人终于得救,中日国际海底光缆逃过一劫。
2017年9月20日,“CMACGMLISAMARIE”轮在舟山外海试航时主机发生故障,168人随船遇险。接到指令后,徐船长驾驶“东海救117”轮立即前往救援,并制定了有针对性的拖航救助计划。经过连夜奋战,“CMACGMLISAMARIE”轮及所有遇险人员全部获救。
20多年来,这样的工作强度已成家常便饭,无数次在大寒潮、强台风中,徐卫国和他的船、团队出现在最紧要关头,与风浪搏击,与时间竞赛,与危险战斗,坚定不移地履行国家和人民赋予的神圣职责。
出色完成重大专项任务
作为一名救助人,徐卫国的身影也多次出现在重大专项任务中。2013年6月神州系列十号航天飞船发射,徐卫国所在的救助船舶按上级指示到达外围指定海域进行发射任务保障。期间,他率领团队以高度政治使命感和责任感做好各项训练与演练和关键设备维护保养,确保任务圆满完成。此外,他还带领船舶出色完成2014年亚信峰会、2014年中俄海上联合军演等一系列重大保障任务。
2016年1月11日至12月23日,“东海救101”轮代表中国政府,远赴南印度洋,执行马航MH370失联客机水下搜寻任务。以徐卫国船长为首的团队与国际专家团队密切配合,使用深海拖曳扫侧设备完成3个航次水下搜寻扫测作业,搜寻作业共计555小时,累计搜寻1615.4公里,完成搜寻扫测2528.8平方公里,填空扫测作业332.3平方公里;使用水下机器人ROV完成1个航次水下疑似区域排查,ROV水下作业时间187.8小时,排除可疑区域39处。此次马航搜寻任务是交通救捞历史上时间跨度最长、海域跨度最大的一次搜寻,使命艰巨,意义重大。
徐卫国说,只要担任一天救助船船长,就要把顽强拼搏、奋勇争先的看家本领坚持到底,只有这样,才能扛得起肩上的使命担当。
组建技术创新工作室
徐卫国收获了越来越多的荣誉,但他并没有止步不前。
2015年,徐卫国带领4名船员组建了技术创新工作室,围绕救助船舶的科学管理、海上救助技术应用等结出了丰硕成果:申报1项实用新型技术专利、撰写8篇技术论文、参与多个海上救助课题编写、多项小改小革在实践中得以运用。此外,工作室还带训了4名船长,12名驾驶员,4名水手长,救助船舶管理方面也推出“船舶物资货架式管理”、“插卡式管理”等,为船舶管理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2016年12月,“徐卫国海上救助技术创新工作室”被上海市总工会正式评为“上海市2016年度劳模创新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