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见识过了“中国建设”的厉害,还有不少人在电视里看过我国的起重设备吊东西的场景,几千吨重物轻松抓举。然而这事放在十几年前,那可是难于上青天了。
如今,我国这么厉害的起重机背后离不开一位70后女工程师的努力,她就是徐工集团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建设机械分公司高级工程师孙丽。
对关注国产制造设备的人们来说,孙丽的名字并不陌生。她是我国臂架设计的领军人,创新设计了多种组合式臂架系统,填补多项国内技术空白。她曾先后荣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最美职工”等称号。可以说,举世闻名的“中国建设”背后有她的一份功劳。
“世界第一吊,属于中国!”
大型履带起重机的历史虽已过百年,但上世纪80年代我国才开始进口。刚进厂那年,徐工生产出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50吨履带起重机,但德国的利勃海尔已拥有800吨的履带起重机产品。那时孙丽就在心里发誓:一定要让中国起重机站上世界之巅。
2002年,孙丽接到150吨履带起重机的塔臂研发任务,当时,孙丽国工程起重机设计、制造水平普遍偏低,恰巧,那时孙丽的女儿出生还不到半年,面对组织交代的任务和女儿的呼唤,孙丽只能忍痛割爱放下女儿。
“当时研制过程花了一年多的时间,这个过程中,我们白天奔波全国各地去收集实践数据,晚上加班熬夜计算数据、设计图纸,大家都憋着劲要把这个塔臂做出来。”孙丽说。一年后,徐工QUY150顺利问世,当时被誉为“中国第一吊”。
有了“中国第一吊”之后整个研发团队士气大振,之后孙丽和同事们一鼓作气,相继完成了260吨、350吨等多款产品的总体设计以及13种起重机臂架系统的设计,解决了多项大吨位履带起重机产品的瓶颈问题,也为之后的1000吨、2000吨产品的诞生打下了坚实基础。
2000吨没问题了,但再往上就又不行了。直到2013年之前,2000吨以上的大型履带起重机全部依赖进口,价格、售后服务等都要受制于国外,还影响工程进度。4000吨履带起重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履带起重机,也是国家863项目重要课题之一。
孙丽靠着多年来的履带起重机研发经验,又出发了。她用组合臂架、多机构同步控制、一车多用等多项技术解决了困扰多年的难题。自担任3600吨履带起重机总体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她从120多斤瘦到不足100斤。
2013年,徐工3600吨级履带起重机在山东烟台成功完成首秀,实现了我国在超大吨位履带式起重机研发制造的新突破。“从50吨履带起重机起步,做到300吨用了10年;后来到1000吨,用了5年;再到3600吨,我们只用了3年。我们的技术积累越来越多,实现了厚积薄发。”孙丽说。
该产品创下3项国际首创技术及6项国际领先技术,拥有80多项国家专利,为中国履带起重机技术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其中一车多用技术为国际首创,将我国的起重机设计技术迅速提升到国际前沿水平上,成为同行竞相学习的标杆。
“世界第一吊”的成功问世,使中国装备制造进入加速奔跑时期,迈进国际一流水准。“我们用近20年的时间向全世界宣告:世界第一吊,属于中国!”
爱美的完美主义者
时髦的短发、干练的职业装,孙丽很爱美。在她看来,即使是冷冰冰的大家伙,也要让人看着舒服。例如,XGC88000在研发过程中,不仅运用了理性的力学,还加入感性的美学,把原本冷冰冰的钢铁组装融入我国特有的建筑文化理念,使徐工产品不同于其它品牌,在外观上呈现出工程机械难得一见的“对称美”。
孙丽是个完美主义者。她说,不能因为自己工作上的小失误造成安全事故。所以,不吃透问题,谁也不敢去找孙丽。“孙所要求严格,每次图纸有改动要签批时,我们都要详细地把与设计修改相关的问题考虑周全了,才敢拿去给她。”这是众多青年研发人员一致的反映。
最让孙丽难忘的日子是2017年12月12日。那一天,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了徐工集团。他看着大吊车模型说,“我在宁煤工地上看过。”听到这句话,孙丽激动万分。
“掌握技术话语权,成为世界制高点,国内工程机械的有些技术已超国外。创新让我们技术人员挺直了腰杆,从奋力追赶到不断超越,让我们从无到有,从有到强。”孙丽说,“当听到用户说你家的产品比别人家的好用,甚至还有工地的业主说,不是徐工的产品不能进工地。听到这些,我能开心半天。这就是幸福。”
目前,孙丽和她的团队正在“世界第一吊”的多功能、智能化上做文章,追求“技术领先 用不毁”,为实现“珠峰登顶”而努力。
“更在意青年人才的成长”
孙丽说:“成绩和荣誉是对我的肯定,更是鞭策,我更在意青年人才的成长。”为了更好地发挥传帮带作用,让青年人也有实现人生出彩的机会,孙丽在技术体系推进实施产品经理机制、技术众创机制、对赌激励机制和“133”青年人才培养的“四维一体”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多种人才培养机制,陆续选拔出一批青年员工承担总体设计,给他们提供总体负责新产品研发的机会,在项目中激励他们不断成长。
作为徐工履带起重机研究所的所长,孙丽带队伍时特别看重青年员工的独立创新意识和精益求精态度。对每个设计、每次改动,她都要打破沙锅问到底,要求设计人员对每个环节都要解释清楚。
在孙丽的带领和培养下,一批青年技术人员迅速成为企业发展的栋梁之才,更成为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希望。培养出的10名主任设计师,已成为行业的技术骨干。孙丽带领团队实施的多项核心技术研究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获发明专利20项。(资料来源:工人日报、科技日报、新华日报)
重访最美职工:
“大师傅”郭玉全:水泥窑边的“全科医生”
杨发英:法医战线的“铿锵玫瑰”
王俊堂:精益求精 追逐大国工匠梦
相关专题: